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保證(1 / 3)

西安體育學院 張美娥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相結合,把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加以總結和提煉上升為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又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由之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永無止境、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在這一艱辛探索的過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論成果,積累了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其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群眾化,就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總結這一條經驗,對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做到讓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讓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這兩個方麵互相製約,相互推進,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動力。

一、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

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讓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的前提。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不但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曆史發展的動力,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類智慧的源泉。讓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物質的力量。馬克思主義反映了中國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為中國社會實踐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和價值理想,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曆史觀、價值觀解決了近代開始的中國先進分子苦苦尋覓而又無法解決的“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根本問題。當時中國社會實踐的主題,解決的任務,需要馬克思主義作指導。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這是它能夠與中國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條件。中國的實踐表明,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革命、建設和改革將一事無成。

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變為現實指導中國實際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相互聯係的兩個方麵:一方麵,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不斷被中國社會實踐化,另一方麵,中國社會實踐得出的理論和經驗總結不斷被馬克思主義理論化,形成不同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這一過程正如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革命的實踐,黨對這一實踐過程進行總結而取得新的理論,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新的實踐,新的實踐活動將使理論更加完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又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我們黨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來指導中國的實踐活動,在指導中國實踐活動中概括出一般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論結晶,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再去指導具體實踐,以豐富和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化和群眾的馬克思主義化的過程。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表明,在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是正確的領導,必然是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也就是說,將群眾的分散的不係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係統的意見,又要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被群眾所接受,變成群眾的意見,在群眾中堅持下去付諸行動,並在群眾實踐中檢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把群眾意見集中起來,再回到群眾實踐中堅持下去。這樣,一次比一次更加正確、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