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王楊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新理論,使起源於歐洲的馬克思主義,變為紮根於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曆史時期,正確理解和詮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深刻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經驗,對於我們繼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創建時的幾十個人,到如今壯大為七千多萬黨員的宏大隊伍,一直高舉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旗幟勝利前進。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怎樣使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符合中國革命道路並創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一直思考與實踐的問題。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共產黨史,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80多年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實現了兩次曆史性飛躍,從實踐層麵講,第一次找到了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找到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理論層麵上講,兩次曆史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兩大理論成果。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理論——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在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開始解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科學地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對革命的態度,闡述了無產階級領導農民鬥爭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澤東思想開始萌芽。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開端。
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的第一次曆史性轉變時期,即從北伐戰爭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是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時期。主要表現在:以毛澤東為代表,創造了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的理論,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建軍和建黨等問題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係列適合中國國情的原則。在這期間,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否定毛澤東的正確理論與實踐,堅持照抄共產國際決議和照搬蘇聯經驗,他們的“左”傾錯誤使革命根據地和白區的革命力量遭到巨大的損失。在同“左”傾錯誤的艱苦鬥爭中,毛澤東始終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等著名論斷。
毛澤東思想的發展達到成熟是在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和戰爭時期。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它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地位,實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的第二次轉變。在抗日戰爭的偉大實踐中,毛澤東引導全黨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展意在解放思想的整風運動,係統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正確認識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規律,毛澤東思想發展到係統總結和多方麵開展而達到成熟。黨的七大概括了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這就是:“毛澤東同誌關於現代世界情況及中國國情的分析,關於新民主主義的理論與政策,關於解放農民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戰爭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根據地的理論與政策,關於建設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理論與政策,關於建設黨的理論與政策,關於文化的理論與政策等。”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在全黨得到確立。毛澤東思想誕生於中國大地。
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毛澤東思想繼續發展。一方麵,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更加完備,及時地提出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理論;另一方麵,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一係列理論方針政策。主要是:關於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關於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關於兩類矛盾學說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關於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建設道路的思想;關於加強執政黨建設的思想;關於獨立自主、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等。
縱觀毛澤東思想的產生過程,可以清晰地看出,一部毛澤東思想史,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運用和發展的曆史。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改革開放30年以來,富於理論創造精神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波瀾壯闊的改革創新實踐中,相繼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報告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科學地綜合了這些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並第一次闡明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