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特點(1 / 3)

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黃漢陽

一、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主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形成了回答“基本問題”的理論範式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用勞動發展史來說明全部人類曆史,從而得出人類社會曆史進步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和決定的基本結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根本上說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探尋符合中國實際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發展道路。

鄧小平正是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麵經驗的基礎上,在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在研究和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性問題。並深刻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告訴我們,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必須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一切以有利於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標準。而要解決生產力這個現實問題,就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曆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歸根到發展道路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過程。1979年3月,鄧小平就提出了我們黨要在中國的建設問題上完成當年毛澤東領導我們黨完成的開創自己革命道路的任務。他說:“過去搞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誌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980年1月,他提出,在發展經濟方麵,要“尋求一條合乎中國實際的,能夠快一點、省一點的道路”。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他又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理論。但是在中國這樣落後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同當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進行革命一樣,都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因此要從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道路。

這條道路的科學內涵和完整表述是在黨總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基礎上,由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來的。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七大報告還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具體化為五條道路:即有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這充分表明,在更多地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我們黨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同時還應當指出,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改革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胡錦濤正是麵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於攻堅階段這一形勢,真知灼見地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可以說,科學發展觀著眼於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深入係統地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等事關中國長遠發展的一係列重大問題,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

二、以製度建設為根本,善於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以製度化的形式體現出來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目的和歸宿,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性就是革命性和實踐性,其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要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打破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就是要用製度的形式鞏固和發展革命和建設的成果。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基本確立。但是,社會主義根本製度的確立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製度的發展和完善在中國一勞永逸,積澱在人們心靈深處的舊製度、舊文化也不會隨之而去。在製度的其他層麵,體現和支撐社會主義根本製度的體製製度以及具體的規章製度,還沒有也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充分肯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國情,著眼時代發展和國際國內形勢,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用以指導中國建設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個理論就是包含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這個理論體係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追本溯源,其革命性和實踐性仍然相當明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社會主義製度在中國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完善。以社會製度不斷更新和完善的形式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鮮明特點。

社會製度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社會需要,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比較穩定和正式的社會規範體係,是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製度的總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大特點就是在抓住社會主義這一根本製度的前提下,對包括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製度在內的社會製度進行根本性變革。鄧小平同誌早在1978年10月就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後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麵地改變生產關係,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鄧小平在此處所講的“改變生產關係”“改變上層建築”、“改變管理方式”,就是指的對具體體製的改變。

針對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所犯的一些原則性錯誤,鄧小平指出:“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製度、工作製度方麵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麵的製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製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麵。”他還說,“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製度、組織製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製度問題,關係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正是在這一製度理念指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基於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實行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方針,並為之實行了以經濟製度改革為主的一係列改革。第一,在經濟製度方麵,在農村,實現了從人民公社管理製度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度的改變;在所有製方麵,實現了從“單一的公有製”到“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從“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的變革以及到公有製實現形式的製度創新探索;在經濟宏觀製度上,實現了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製度轉變;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麵,實現了從“國有國營”到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改革;在分配方麵,實現了從平均主義分配製度到“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製度改變,從“按勞分配為主體”到“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的一係列製度轉化;在社會保障方麵,實現了從公有化住房到住房商品化,從國有單位公費醫療到建立社保醫療製度,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的改革,等等。第二,在政治製度方麵,從宏觀方麵而言,創造了“一國兩製”的製度,強化了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製度;在人事方麵,拋棄了終身製,建立了離休製、退休製、聘用製、合同製、公選製、評議製等;在領導製度方麵,建立了集體領導製、離任審計製、領導回避製;在民主的法製化創新方麵,有包括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一係列的製度創新以及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組織製度創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