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共產黨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與發展
西安郵電學院 王瑩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它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可以從多方麵去闡釋,但貫穿其發展理論始終的是對人的關懷,有終極關懷,有現實關懷,並將終極關懷與現實關懷統一起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所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一脈相承又轉化超越,最終形成科學發展觀。
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學說內容眾多,但總體上是一個理論體整體,是一個揭示社會曆史發展的學說,即以“現實的個體的人”為出發點的“自由人聯合體”的共產主義學說。這一學說為中國共產黨認識社會發展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
首先,馬克思學說認為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一切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從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唯物史觀的現實前提,“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把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作為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由此就必然得出一個結論:“人們的社會曆史始終隻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曆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在這裏,馬克思指出,曆史就是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個人本身力量發展的曆史”。
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生存能力為標準區分了不同的社會形態,即“人的依賴關係”“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建立在個人全麵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三個階段。對於這個“自由個性”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做過更為經典的描述:“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句話表明:第三階段的人都是“自由人”,第三階段的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把實現一切人自由而全麵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把共產主義作為實現這一終極目標的社會形式和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從而確立了自己學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始終貫穿這一思想。“發展”是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在“個體”的人上,而不是“群體”的“人民”概念上。
其次,為了一切人的發展和自由,首先是無產階級的解放和自由,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它體現了對人的現實關懷。在階級社會裏,階級鬥爭演化為全麵的社會革命,從而推動社會曆史的前進。“革命是曆史的火車頭”。無數被壓迫的個體即人民群眾成為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決定了無產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無產階級在自己的政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並依靠政權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和一切人自由而全麵發展。所以,“一切人自由而全麵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而無產階級革命和一切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及其後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是為實現這一終極理想目標所必須的若幹準備階段,都是在為實現這一終極理想目標準備條件,提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保障。它不斷地體現和實現著對人的現實關懷。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包括他的革命理論就是這樣以人為出發點——對人的終極關懷與現實關懷統一著的。這是科學發展觀與傳統發展觀的區分之點。
再次,馬克思從對人的終極關懷與現實關懷的統一理解出發,確立了社會主義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原則,並設想以共產主義社會形式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社會協調和全麵發展開辟廣闊天地。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麵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在此馬克思提出社會主義要實現兩大發展,一是生產力的極高度發展,二是人的最全麵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是終端目標,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人的全麵發展創造條件。如果沒有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根本條件,不但不能實現人的全麵發展,而且人們還會重新展開爭奪生活必需品的鬥爭,那樣舊社會的一切陳腐的東西將會死灰複燃。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指出,社會的發展是整體性的發展,要求社會各要素之間協調運行。未來“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製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在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人們將更加合理自覺地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馬克思曾設想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曆史之謎的解答”。
以上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它為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結合中國實際,毛澤東提出的社會發展思想
新中國成立後,如何盡快擺脫貧窮落後狀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是中國共產黨亟待解決的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苦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係列有價值的社會發展思想。
首先,在“中國要發展”問題上,毛澤東開創性地擬定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目標。戰略目標的選擇對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意義。將新中國的發展戰略目標定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這三項序列指標上,對於共和國當時、今天以至將來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都具有決定性的不可估量的價值意義。
經過多年戰亂而誕生的新中國,麵臨嚴峻考驗。一是一窮二白,經濟文化相當落後。二是處於東西方冷戰和對抗的國際環境下,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封鎖和包圍。要想站穩腳跟,頂住西方的壓力,衝破其封鎖,關鍵是實現自我發展。強國意識主導著諳熟中國落後挨打曆史的開國領袖的思想和行為。如何強國?唯一的道路就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趕上人類現代化步伐。1954年,毛澤東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中提出了我們“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的總目標。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再次強調:“我們要調動一切直接和間接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這是中國共產黨發展觀的一個曆史性進步。在實踐中,毛澤東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從整體上看,他們並沒有找到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最有效的製度安排和方法,致使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發展處於停滯半停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