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期以後,秦的冶鐵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鐵器的數量和種類大量增加,工藝技術不斷提高,應用範圍也日益廣泛。鐵器製造業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生產部門已與青銅製造業平行發展。近幾年的考古發掘中,不斷有這一時期的鐵器出土,除癋、鐮、錘、锛、斧等生產工具外,還有釜、劍、矛、削等生活用具和兵器。特別是1974年至1975年在陝西大荔朝邑北寨子204號戰國墓中所出的一件高達23.6厘米的弦紋鐵鼎,其反映出的工藝,較之楚鼎並無遜色。
從出土秦律看,秦及秦王朝不但專門設有“左采鐵”“右采鐵”等主管冶鐵事務的官吏,而且還出現了有關鐵器使用的法律。如《睡虎地秦墓竹簡·廄苑律》規定:“癎(假)鐵器,銷敝不勝而毀者,為用書,受勿責。”此外,秦律中還有對采鐵、冶鐵的考課以及鐵器供應和使用方麵具體而細致的規定,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鐵器廣泛使用的情況及鐵器製造業的發達,秦的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兩種,但以官營為主,私營冶鐵業在諸多方麵都受到限製。在秦都鹹陽等地曾發現了屬於秦中央官府的冶鐵作坊遺址。這些作坊一般都有較大的工作場地和配套設備,其冶煉的工藝也形成了係列化。
秦國及秦王朝冶鐵業的發達,是同秦國境內有大量的鐵礦山分不開的。據《山海經·五藏山經》記載,當時全國產鐵之山共有37處,現僅有15處確知其地,而其中屬於秦地的就有6處。尤其是取得巴蜀之後,鐵礦資料更加豐富,為秦冶鐵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金銀器製造業西周中期,我國就已出現了黃金冶煉技術,由於冶銀技術較冶金技術要求更高,因而銀器製造的出現也較金器出現得晚。大約到戰國時期才出現銀器製造業。
秦國的黃金製造手工業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不論是黃金製品的數量還是從造型、工藝水平上看,都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目前,在秦都雍城地區的馬家莊宗廟遺址、秦公一號大墓和鳳翔西村戰國墓中已發現秦國黃金製品百餘件,另外在寶雞益門村秦墓更是發現了大量秦金銀器。主要有金帶鉤、金節約、金方策、金虎、金串珠、金泡等,此外,一些銅鐵器的柄部也飾有金柄。其製作年代屬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除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一件金箔係鍛打之外,其他所有金器全是鑄造成型,明顯受到當時青銅鑄造工藝的影響。這批金器種類豐富,工藝精湛,豪華富麗,充分顯示了秦國黃金製造業的非凡成就。
秦統一後,除黃金製造業外,還出現了銀器製造,但以金器製造為主。金器製造可能是由寺工領導下的官府作坊來進行。此時的金製品已由禮器和裝飾品向實用器發展,主要是一些大型車馬的部件和附件,很少有實用生活器皿。如僅秦陵二號銅車馬的零部件中就有金製件737個,銀製件983個。秦俑坑的五個探方內也出土有金節約、金泡等。在山東淄博窩托村西漢齊王劉襄陪葬墓中,還發現了一件製作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的刻花鎏金銀盤,說明秦代已開始製造金銀器皿。根據對出土實行的研究證明,秦朝的金銀器製造業已綜合使用了鑄造、焊接、掐絲、嵌鑄、銼磨、拋光、多種機械連接等工藝技術,而且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製陶業製陶是秦人一項很普及的社會手工藝,也是秦人的一個主要手工業生產部門。
秦的製陶業分為官營和民營兩種,以官營手工業作坊的規模為大。有人僅從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磚瓦陶文中,就已經找出工師名70餘個。假設每個工師主持一個窯場,每個窯場平均按150人計算,總人數可達10500人,可見規模之大。
從全國各地發現的大量陶窯遺址看,秦的製陶業是相當發達的。通過對鹹陽製陶作坊遺址的調查發掘發現還可看出,當時的陶器是劃區製作的。如灘毛村南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了大量的陶窯、窖穴、製陶工具和陶器,是一般陶器作坊,而窯店北的六國宮殿區附近則分布有很多燒造磚瓦的遺址,應是專門燒造磚、瓦等建築材料的作坊。劃區製作,說明當時製陶業內部已有了較細的分工。同時,各種陶器作坊的產品也以不同的陶文戳記作標識。
秦的陶器種類多、數量大,春秋早期至戰國早期以日常生活的實用器和隨葬的明器為主,包括鬲、?、盆、盂、罐、壺等,大多仿銅器造型。戰國中期後,明器逐漸減少,實用器大量增加,出現了一些具有典型秦人風格的器物,如繭形壺等。此外,陶質建築材料也大量出現。到了秦代,陶質生活用器逐步被金屬器取代,除民間製陶作坊繼續生產一部分生活用器外,官營製陶作坊已經發展成為專門生產建築材料和大型陶塑的新型製陶手工業門類。瓦當當麵上,多飾有雲紋、植物紋和動物紋,具有很高的裝飾和觀賞價值。用於製作地下水道的陶管道均製作得一頭大一頭小,以便魚貫套接。這說明,當時的製陶業在規範化和係列化方麵已達到了較高的程度。
除建築製陶外,秦的陶塑製作也十分發達並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所出的大量陶俑及陶馬,充分反映了秦代陶塑工藝的卓越技藝。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共有各類陶俑七千多件,戰車百餘輛,戰馬百餘匹。這批兵馬俑形體高大,卻塑造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如果沒有高超的造型技巧和燒造技術是根本不可能製作出來的。
漆器製造業秦國是中國古代生漆的重要產地之一。其漆器製造業在商周時期工藝技術基礎上又有了新的創新和發展,漆器風格也與以前有所不同。最具代表性的是鳳翔秦公一號大墓內出土的一批漆器,有幾案、漆盒、漆勺等。保存較為完整的漆器均為木胎質,從另外一些殘片看,還有部分為夾癏胎質。其底色髹黑、紅兩種顏色的漆,然後再繪出橙黃、紅和黑色的各種幾何圖案。戰國時期,秦的漆器製造業已相當發達,出土漆器的數量也大量增加。如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十二座秦墓,共出漆器186件,1977年發掘十座秦墓,出土漆器168件(有少數是漢初的),品種達二十種以上,以生活用具為多,主要有圓盒、?、奩、扁壺、耳杯、笥、勺、匕等。它們大多造型精致,花紋優美,漆色豔麗,是不可多得的秦代漆器珍品。
秦統治者對漆器製造極為重視。官府中不但有專門的漆工和髹工,而且還製定了不少法律以保證漆器的正常生產。如《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規定:漆園評為下等,要對漆園負責人嗇夫及縣令、丞都加以處罰。
紡織、製鹽、皮革業及舟車製造業早期秦國的紡織業基本上繼承了西周時期的傳統工藝。這個時期有代表性的紡織品主要發現於秦公一號大墓內,既有絲織物,又有麻織物。戰國晚期後,秦的紡織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絲織品的種類除了絹、紗外,還有錦等織作工藝較為複雜的複合織物,且已出現了毛織品。在諸多紡織品中,蠶絲織物所占的比重最大。鹹陽秦宮殿遺址曾出土了少量絲、綢、絹、錦和麻布殘片。從已碳化的絲綢殘片上仍可看到精美的幾何樣圖案和經緯編織紋,說明當時的織造技術已相當精湛。
秦國統治時期,由於關中閉塞,鹽的來源受到限製,當時秦人的用鹽以本地所產岩鹽或池鹽為主。秦統一後,製鹽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全國的鹽產品相互流通,大大緩解了秦國本土用鹽的緊張局勢。秦時未設置專門的鹽官。
皮革主要用來製甲。秦軍將士的甲衣由皮革、金屬縫合而成,其護胸、背皆為皮革。《睡虎地秦墓竹簡·效律》規定,官府收藏的皮革,如果被蟲咬壞,要處罰主管官吏,可見秦政府對皮革業是極其重視的。從戰國時期秦有“帶甲之士百萬”的情況看,秦的皮革製造業當是相當發達的。
秦人對舟車製造極為重視。《華陽國誌·蜀誌》載,公元前308年,秦國派遣“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人,大舶癑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說明戰國時期秦的造船業已有相當規模。1974年在廣州發現一處始建於秦並一直沿用漢初的大型造船工場,其規模之大、整體布局之合理、生產設施之完備,均反映當時的造船技術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先秦時代,各諸侯國擁有戰車之數量是衡量其國力強弱的重要標誌。秦國是當時少數幾個擁有戰國千乘的國家之一,足見其製車業已處於戰國前列。秦統一後,製車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三、兩漢的手工業
紡織業兩漢時期隨著農業的迅速發展,手工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突出表現為生產規模擴大,生產部門更加齊全,各部門內的分工日益細密,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並在許多領域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兩漢的手工業門類主要有紡織、冶金、漆器製造、舟車製造、製鹽、釀造等,其中紡織業是當時最普遍、最重要的一個手工業部門。
西漢的紡織業分為官營和民營兩種。西漢官府紡織機構是設於長安的東西織室,由少府管轄,屬官有東織、西織令丞,每年經費達數千萬之巨。東漢時仍置織室,少府之下設織室丞具體管理。官營作坊一般規模龐大,但品種僅限於高檔的絲織品。
民營紡織業在西漢時極為發達,可分為大工商者經營的紡織業和小農家庭紡織業,其產品的種類、檔次繁多,除滿足自己需求外,餘皆作為商品出售。文獻中兩漢皇帝動輒賞賜臣下數量驚人的紡織品的記載表明,當時紡織品的數量是相當巨大的,因而紡織業也是極其興盛和發達的。
西漢紡織品原料有絲、麻、葛與毛等,以絲和麻為主。
漢代絲織品產地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其中尤以齊郡(今山東省中部一帶)和陳留襄邑(今河南睢陽一帶)最為著名。“齊部世刺繡,恒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以及“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等說法,都反映了齊郡、襄邑等地民間紡織業極度發達的情況。齊郡和襄邑是漢代高級絲織品的重要產地,其產品一部分被商賈轉銷它處,一部分被官府征收。除私營紡織作坊外,漢代中央政府還在齊郡、襄邑設立了三服官,直接經營規模宏大的官營紡織工場。兩漢皇室所需用的大量高級絲織品就主要來自這些地方。蜀漢地區則是當時另一個最重要的紡織品產地。其地的麻紡織品,在西漢時就頗有名氣,不但居延漢簡中有關於“廣漢八癒布”的記載,而且張騫出使西域時還在大夏見到過蜀布,說明蜀布不僅在國內廣為流通,甚至還遠銷到了國外。
漢代是我國古代紡織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當時已廣泛使用了一些先進的紡織工具。如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西漢帛畫和漢畫像石上均有單錠紡車的圖像。紡織工具的不斷革新和進步,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漢代紡織技術的提高。從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品可以看出,早在西漢初年就已能織出相當華美、工藝技術要求極高的產品。如馬王堆一號墓所出素紗?衣,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卻僅重49克,真是薄如蟬翼、輕若煙霧。據研究:其素紗緯絲拈度,每米一般為2500-3000回,已接近目前電機拈絲每米3500回之數,素紗的單絲條份僅10.2-11.3但尼爾,同近代繅出的最精細的纖度十分接近,這充分反映了當時高超的織作技術。上述考古實物有力地說明了西漢時期的“紡織工具與技術確已發達到了很高水平,遠遠跨到了當時世界上任何文明國家和民族的前列”。
據《三輔黃圖》記載:“未央宮有暴室,主掖庭織作染練之署。”說明西漢時在政府中設有主管織物染色的機構。在染料使用上,當時所使用的植物染料與礦物染料的品種比戰國時期有了明顯的增加,織物色調也有了擴展。僅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織品的顏色就達二十多種,顯示出對顏色調配和運用的技巧已相當純熟了。
冶鐵業冶鐵業是漢代規模最大的冶金手工業生產部門。兩漢時期,由於越來越多的鐵礦被發現、開采以及冶鑄技術的進步,冶鐵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鐵器的種類和數量比戰國時期都有顯著增加,除農具和兵器外,大量的手工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也用鐵製作。鐵器的廣泛使用,已逐漸取代了銅器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即《鹽鐵論·水旱》所謂“鐵器,民之大用也”。
漢代的冶鐵業自漢武帝始實行國家專營。郡國出鐵者設置鐵官長,不出鐵者設置小鐵官。據《漢書·地理誌》記載,西漢時設有鐵官的郡縣達四十九處。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發現了三十多處漢代冶鐵遺址,其中有十八處在今河南省內,表明河南是漢代最重要的冶鐵中心。
漢代冶鐵作坊數量多、規模大,占地麵積少者數萬平方米,多者達數十萬平方米。如臨淄故城幾處漢代冶鐵遺址的麵積合計達四十多萬平方米,比已知的當地戰國冶鐵遺址大八至十倍。各個工場之間的生產重點也有所不同,有的以冶為主,有的以鑄為主,有的則冶鑄兼營。從考古發掘看,各冶鐵作坊的配套設施相當齊全。表明漢代的冶鐵從采礦、選礦、冶煉、鑄煉、鑄造到鐵器的熱加工處理等方麵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產程序。
漢代冶鐵業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冶金工藝技術的提高。中國古代重要的鋼鐵冶鑄加工技術,大部分在西漢時已經達到成熟水平。在采礦方麵,當時已能根據不同的礦床采取不同的、合理的采掘方法。在冶煉技術方麵,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如高爐爐體的擴大,鼓風設備的改進以及石灰熔劑的使用等,為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創造了條件。煉鋼和鑄造技術更是取得了空前的進步,現代鑄鐵的主要品種在漢代都已出現。根據對漢代冶鐵遺址所出鐵器的金相學鑒定分析,在西漢就已出現了徹底柔化處理的鐵素鐵基體的黑心可鍛鑄鐵,歐洲直到18世紀才使用這種技術。特別是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出土的一件鐵癓,經化驗有十分良好的球狀石墨及明顯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結構,與現行球墨鑄鐵國家標準一類A級石墨相當。此外,在鋼鐵冶煉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炒鋼法在漢代也已出現,說明漢代的冶煉技術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冶銅業兩漢時期,由於冶鐵業的迅速發展,具有悠久曆史的青銅冶鑄業的地位雖然相對下降,但仍是當時的一個主要手工業部門。
漢代銅器製品主要為各種日常生活用具,如飲器、水器、炊器、食器等類。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漢代銅鏡是各種日用器物中數量最多的,說明銅鏡是當時使用最廣泛的銅器。
漢代銅器製造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
鑄造錢幣是漢代私冶銅業的重要產品,也是耗銅量最大的產品。秦統一全國後,下令廢除原東方六國的貨幣,全國統一使用秦國使用的方孔圓錢,對新貨幣的大量需求,極大地促進了鑄錢業的發展。漢初,除中央政府大量鑄錢外,也允許諸侯王國及富商豪民自行鑄錢,時有“即山鑄錢,富埒天子”的諸侯王,又有“以鑄錢財過王者”的富商。官私鑄錢業的生產規模均極為可觀。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後,官營鑄錢業更是得到了急劇發展。據《漢書·食貨誌》記載:“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鑄五銖錢,至平帝元始中,成就二百八十億萬餘。”僅一百二十餘年就鑄這麼多錢,平均每年鑄錢兩億三千多萬枚,耗用銅材當在千噸左右,可見鑄錢業的生產規模之大。當然,這也反映了當時銅礦開采和冶煉等方麵的興盛與發達。
漢代的冶銅業盡管在生產規模等方麵不如冶鐵業,但在冶鑄技術上仍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人類早期冶銅所用原料主要為自然銅和氧化礦,而漢代時已開始使用硫化礦煉銅,擴大了冶銅的原料範圍。銅器鑄造方麵的高超工藝則在銅鏡上多有反映。如現存上海博物館的兩麵西漢時期的透光鏡,其外形與普通漢鏡一樣,但當其光亮的鏡麵對著日光或其他光源時,牆上就會反映出鏡背上的紋飾和銘文。這說明當時已在鑄造過程中,發現了由於應力所產生的“透光”現象並掌握了必要的研磨技術。
金銀器製造業漢代金銀器製造業是從傳統的青銅製造業中脫離出來的一個新興手工業部門。
從文獻中兩漢皇帝動輒以千斤、萬斤計的黃金賞賜臣下的記載看,漢代金銀產量是相當大的,這為金銀器的大量製作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出土的大量漢代金銀器表明,當時的金銀器使用已較為廣泛,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抑或製作工藝,均遠遠超過了先秦時代。除大量金銀飾品外,主要還有器皿、錢幣、車馬器、帶鉤、金印、金銀針等等。由於金銀器極為貴重,其擁有者和使用者也僅為皇室和上層貴族。
從出土實物看,漢代金銀器的製造工藝已脫離了青銅工藝的傳統技術,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與先秦時期的器物成形方法相比,漢代多以錘揲、焊接法成形,範鑄成形者減少。
漆器製造業漆器製造業在漢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出土漆器的品類、數量、分布地域和製造工藝等各個方麵,都可說明我國古代漆器在漢代達到了鼎盛時期。
漢代漆器種類繁多,以生活用具最多,主要有杯、?、奩、盒、盤、幾案、壺、鼎、鍾、盂、鈁、匕、勺、?、匣、筒、屏風等,此外還有漆兵器、漆樂器等。漢以前的漆器多為小件禮器,至漢時則出現了不少大型漆器,如高達幾十厘米的漆鼎、漆鈁、漆壺等。漢代漆器的出土地點很多,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反映了當時漆器使用已十分普遍,漆器製造業極為發達。其中最有名的是1972年至1974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這裏一、二、三號墓內共出土漆器七百多件,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全、製作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考古發掘的大中型漢墓中,生活用具類漆器的品種和數量往往超過了同類青銅製品,說明漆器已經逐漸取代了青銅器的地位。東漢時期,由於青瓷的出現,漆器的使用相對減少,考古出土的東漢漆器也比西漢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