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吳頭楚尾處一個明山秀水的小縣城。據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此處便已有了人煙。這裏,山川秀麗,風尚淳雅,唯一不足的是山太深,那滿目的青綠鬆竹無法運出山中,而溪水又時時泛濫,淹了無數的良田沃土。這一切讓縣城中的官民們苦不堪言。且說有一日,有位鄉民於溪水暴漲時進山伐木,忽然想到可以讓那些鬆竹順水漂出山中,屢試不爽,竟成化害為利之舉。此後,縣中鄉民靠山吃山,每至水來,不僅不苦,反而快活地高喊:浮梁嘍浮梁嘍。浮梁遂成通稱,並於唐天寶元年正式更名,設為上縣,屬饒州。
浮梁縣城呈圓形,中有一河S形貫城而過,這就使得整個縣城猶如一幅太極陰陽圖。陰滋陽潤,盡得日月之精氣。這浮梁轄區內有三大鎮,北曰桃墅,南為景德,東頭則是瑤裏。此三鎮遙相呼應,似乎又組成了一個大圓,將浮梁古縣城團團圍在了中心。
桃墅原作桃樹,因為這裏重重疊疊生長著數不清的桃樹,漫山遍野,滿峰滿穀。花開之時,仿佛一片緋紅的雲海,讓人忘了今夕何夕;花開之後,碧桃累累,樹枝幾乎貼地而生,甚至有將樹枝壓斷者,凡有過往者隻管摘了這碧桃來解渴潤嗓。
此地緊鄰徽州,交通便利,乃貿易殷盛之處。徽商往來,便有賺足了銀子的商賈們在此掘地築屋。又有愛了此地的文人士子們流連忘返,搭茅棚建草堂,晴耕雨讀,逍遙無比。如此種種,久而久之,居然蔚為大觀,儼然桃源別墅一般,索性就改了舊名而稱作桃墅。
花開花落水光中,人歌人笑鳥聲裏。果真是一處世外桃源。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再說瑤裏,瑤裏原稱窯裏。窯,是燒煉瓷器用的,是瓷器成型的容器。
自五代時起,此處便產青白瓷,因為此地土好水好,還盛產燒窯用的鬆柴。這些鬆木都劈成一尺長、半尺寬、寸把厚的柴塊,堆放的時候還要碼成整整齊齊的人字型的柴屋。燒窯師傅又稱把樁師傅,他們掌握著燒煉的火候,燒窯是瓷器製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把持不好,前功盡棄。這窯可不是誰人都能燒的,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磁器活。
其實,瓷器生產除窯房之外,還有坯房,坯房中有練土、做坯、利坯、汶水、印坯、畫花、施釉等諸多工序,當然,坯房中捧出來的還隻是泥坯,得進窯房,裝缽、入窯、燒煉,從窯房中出來的那就是熠熠閃光的瓷器了。
坯房塑泥,窯房煉火,所以,瓷器素有泥塑火煉之說。
這最後一鎮是景德鎮。景德鎮一名陶陽,又名昌南。
北宋初年,遠在開封府的真宗皇帝收到由江南東路饒州府進貢的一批瓷器,這批瓷器白裏泛青,釉色通透,細膩光潔,溫潤晶瑩,件件都讓他讚賞不已,其中有個堆花盒特別讓他愛不釋手。這是一個圓形帶蓋的寶盒,子母口,矮圈足,蓋上飾有纏枝牡丹和卷草圖案,盒內雕塑著荷花、女俑和粉罐,造型繁而不亂,色澤麗而不豔,把玩著這如雨後初晴般清爽的瓷器,真宗皇帝一時興起,脫口而出:真瓷假玉人難識,無雙堪稱景德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