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氣筆意何逍遙(1 / 1)

看《英雄》。

引人入勝的是那撲朔迷離的情節。當然,縱觀全劇,結構其實很簡單,三個故事:無名的假故事,秦王推測的故事,無名的真故事。

動人心魄的是那意味深長的結局。誰是英雄?其實也很簡單:孤身刺秦的無名是英雄,深明大義的殘劍是英雄,自我犧牲的長空、飛雪是英雄,文韜武略的秦王更是英雄。問天下,誰是真的英雄?為天下,便是真的英雄!

老謀子很有一套,把一個簡單的事件和道理演繹得九曲玲瓏,回腸蕩氣。讓人放不下的還有那純美的畫麵,紅衣之嬌豔,藍衣之哀豔,白衣之冷豔。其實,這部影片的細節之處也是無一不美的,音樂、美術、建築、服飾,林林總總,無一不包含了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

尤其是書法,在這樣一部武俠片中,書法和劍法神奇地融為一體。

說到書法,蘇東坡曾譏笑黃庭堅之字為樹梢掛蛇,黃亦反笑他的字為石壓蛤蟆,這是朋友之間的戲言,其實,他們兩人名躋宋代四大家之列,書法自然是不會差的,但是,他們的相互戲噱卻都還是就外在的字形而言。竊以為,欣賞書法,還是要看其內在的一種氣勢,內在的一種精神,這氣勢這精神不是平常所謂顏筋柳骨所能涵蓋的,似乎倒是更好地融注在了這泠泠劍氣之中。

作為靚見之禮,無名送了一軸字卷給秦王,那是個巨幅的劍字,是由劍俠殘劍所書。殘劍之名,其實是頗有意味的。其前半生為尚武之劍客,其後半生,人生觀、價值觀已在對劍法書法的揣摩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當他意識到劍術並非解決問題之根本,劍之戾氣已收斂,故曰殘劍,洋溢在他心中的是一片祥和之氣。故而,在影片中,殘劍隻有真心揮筆的鏡頭,卻無實意舞劍的時刻。

懸掛於秦王宮庭中的這第二十種寫法的劍字,自然讓秦王好好地費了一番工夫,當然,聰明如秦王,他最終也還是悟出了此中深意:劍法的第一層境界,人劍合一;劍法的第二層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劍法的第三層境界,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這便是不殺,這便是和平。這是劍中之意,這是書中之意,這,又何嚐不是人生之意呢?

劍法、書法、人生之法,其實全都是法於天、法於地、法於自然的,所謂大音稀聲,所謂大象無形,所謂無為!

無為,道家之精義。無為者,其實無可不為,山高水闊,天荒地老,任我遨遊,任我逍遙,莊子因之而著《逍遙遊》。

說來好笑,識得逍遙,卻並不是在蟬翼蝶翅般輕盈的《莊子》中,也不是在行雲流水般的飄逸的書法中,而是來自於刀光劍影的武俠小說。就我看來,金大俠倒是深諳並深愛此道的。

從宏觀而言,無論是立誌有為的還是率性而為的俠客們,甚至於江湖浪子、多餘人,他們最後所選擇的幾乎都是一條歸隱路,就連黑白紅三道通吃的韋小寶也帶著他的七個如花似玉的老婆歸隱去也。歸隱其實就是一種逍遙的選擇。

就微者而言,《天龍八部》中段譽於無量山玉壁洞得到逍遙子傳下的逍遙神功,並得保命一絕:淩波微步;《倚天屠龍記》中大明教的光明二使,一名楊逍,一名範遙,合稱逍遙二使;《神雕俠侶》中楊過更是得見獨孤求敗的四柄劍:無堅不摧的利劍,以柔克剛的紫薇軟劍,大巧不工的無鋒重劍以及不滯於物的木劍。這第四劍便是一柄逍遙之劍,已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其實到此第四種逍遙化境,劍已純為形式,飛花摘葉便可傷人,無招勝有招。

可見,金大俠用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向人們傳遞了道家之教義:逍遙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至於金大俠本人,亦於日上中天、人氣正旺的時候金盆洗手,倒也是一樁逍遙樂事。水滿則溢,月盈則虧,自然之理亦是人生之理。

想到此,忽然又念及《笑傲江湖》中的另一段文字。向天問為救教主任我行,帶著令狐衝前去拜訪江南四友。合當天意,誤打誤撞中,令狐衝說出畫癡丹青生平生最得意的一幅字畫,筆法森嚴,筆筆便如長劍的刺劃,內中其實蘊藏著一套極高明的劍術,被丹青生引為知已。殊不知,江南四友正是就此著了向天問的道兒,一步步走上了不歸之路。

可見得,娛情悅性之物,卻也是要命之物。任你金剛不壞之身,也還是有個氣門的,得小心守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