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心理教育格言(2)(1 / 3)

信仰能欺蒙人,可是它有一個極大的好處;它使一個人的麵貌添上一種神采。

〔印度〕泰戈爾:《家庭與世界》

信仰是人生的強有力的“支柱”,是眾多文明的基礎。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信仰是去相信我們所未看見的;而這種信仰的回報,是看見我們所相信的。

〔古羅馬〕奧古斯丁:《智慧的錦囊》

信仰是一種感情,這種感情的力量,就同其他各種感情一樣,恰好同激動的程度成正比。

〔英〕雪萊:《雪萊政治論文選》

一個人的信仰或許可以被查明,但不是從他的信條中,而是從他慣常行為所遵循的原則中。

〔英〕蕭伯納:《人與超人·革命者的格言》

信仰把許多事物視作必須由它移去的大山。

〔英〕英奇:《教區長的凡思補遺》

信仰,應該像泉水一般從靈魂中出其不意的飛湧出來。

〔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大多數人的信仰完全是受偶然的支配。

〔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信仰,無所不在,從整體中強烈地表現出來。

〔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回憶錄》

一種新的信仰能符合多種多樣的願望。每人都會從中聽到對自己願望的呼應。

〔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回憶錄》

強製的信仰隻會喚起反感。

〔德〕叔本華:《書簡》

信仰是沒有國土和語言界限的,凡是擁護真理的人,就是兄弟和朋友。

〔德〕亨利希·曼:《亨利四世》

信仰是精神的勞動;動物是沒有信仰的,野蠻人和原始人有的隻是恐怖和疑惑。

〔俄〕契訶夫:《契訶夫手記》

我們生而具有信仰。人承載信仰,就像樹承載著果實一樣。

〔美〕梭羅:《崇拜》

信仰是心中的綠洲,思想的駱駝隊是永遠走不到的。

〔黎巴嫩〕紀伯倫:《沙與沫》

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信仰置於感情之中;否則的話,它就永遠會搖擺不定。

〔法〕帕斯卡爾:《思想錄》

虛幻的信仰,是一種有毒的迷藥,服了下去就不省人事……

〔法〕羅曼·羅蘭:《愛與死的搏鬥》

如果迷上那種空中樓閣似的信仰,便會像染上一種不良的嗜好,毀掉一生。

〔法〕羅曼·羅蘭:《愛與死的搏鬥》

光有信仰是不夠的。必須滿懷熱情地保持信仰。

〔法〕羅曼·羅蘭:《羅曼·羅蘭回憶錄》

改換信仰的人不是我認為可取的人。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一個人是不能僅僅信仰自己的。

〔俄〕屠格涅夫:《前夜》

理解而後信仰。

〔法〕阿伯拉爾:《是與否》

您不能失去信仰,不能因為懷疑而毀滅那偉大的愛。

〔蘇〕高爾基:《崇高的愛》

信仰不是逢場作戲,不是作為形式上的信仰,而是生平一貫地作為精神支柱去信仰。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信仰是一位生著雙翼的智者,曆史上的偉人都曾把他奉作巨人。

〔美〕帕克赫斯特:《布道文集·宗教生活》

信仰是一種自我獻身的行為;在信仰中,意誌、理性和愛都占有一定位置。

〔英〕威廉·英奇:《威廉·英奇教長的聰明與才智》

何謂信仰?所謂信仰是口頭承認,內心默認,並見諸行動……

〔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個人的興趣和利益通常是我們信仰的標準,就像它們也是我們實際活動的標準一樣。

〔英〕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它隻在人們具有信仰自由時候才能繁榮起來。

〔美〕諾·維納:《人有人的用途》

盡到信仰的責任而不求報償,不論今世後世都一樣。

〔英〕伯·羅素:《羅素傳略》

原則和信仰比生命還要貴重/為了它,我們寧肯犧牲生命/隻要能留下榮譽給後代子孫。

〔匈〕裴多菲:《男人,應當有男人的骨氣》

愛情需要忠誠,信仰需要堅定。

〔英〕喬·赫伯特:《外國諺語名句選》

我們所有的信仰都是某個聖人的倫理觀。

〔美〕愛默生:《日記》

一種信仰在另一種信仰看來似乎是狂熱。

〔英〕托·布朗:《海德裏奧塔菲亞》

信仰是心中的綠洲,思想的駱駝隊是永遠走不到的。

〔黎巴嫩〕紀伯倫:《沙與沫》

信仰能欺蒙人,可是它有一個極大的好處:它使一個人的麵貌上一種神采。

〔印度〕泰戈爾:《家庭與世界》

信仰正像一個神聖的器皿那樣,各人盡可能地把自己的感情、悟性、想象獻納其中作為祭品。

〔德〕歌德:《歌德自傳》

把本來屬於信仰的東西還給信仰。

〔英〕弗·培根:《隨筆·論學識的增長》

在生活中沒有信仰的人,猶如一個沒有羅盤的水手,在浩瀚的大海裏隨波逐流。

〔意〕但丁

人一旦放棄了信仰,就再也沒有信仰可以約束他了。

〔法〕迪·巴爾塔:《神聖的工作用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