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係(1 / 2)

馬德普

作者簡介

馬德普,男,漢族,1955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現為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政治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與政治發展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天津市政治學會副會長,天津市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政策等。已出版著作10多部,發表論文60餘篇。

核心觀點

真正的法治應該是良法之治,而黨的正確領導是製定良法的重要保障。

要製定良好的法律並使之得到有效的實施,必須使黨政適當分開。

實現依法治國,首先要求共產黨員尤其是黨的領導幹部做遵紀守法的模範。

實現依法治國要求建立嚴密的法治監督體係,在這個體係中,黨的領導者應該既是監督者,又是被監督者。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這是中國政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在目前中國的政治體製下,要實現這一目標,最關鍵的是要處理好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係。

首先,真正的法治應該是良法之治,而黨的正確領導是製定良法的重要保障。眾所周知,法是人製定的,但又不是由人任意製定的。在思想史上,長期存在著法是理性還是意誌的爭論,實際上真正的良法應該是理性和意誌的統一。說它是理性,意思是說,法應該反映事物內在的客觀必然性要求或曰邏輯要求,這種要求隻有通過人的理性才能加以認識或發現。所謂科學立法指的就是這個意思。說它是意誌,意思是說,法並非簡單等同於自然規律,它反映的應該是一個共同體維係和發展自身的意誌,而這種意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共同體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所決定的。法律隻有符合人們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才有可能被廣大民眾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所謂民主立法反映的就是這種要求。法律隻有既反映事物的內在客觀必然性,又反映廣大共同體成員的意誌,才能稱得上是良法。科學立法離不開專家的參與,民主立法在現代的大社會中離不開政黨的領導;無論是一黨製國家還是多黨製國家,政黨都起著引導、反映和聚合民眾意誌的作用。現代的政黨既是大眾進行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的組織形式,也是以管理國家為誌業的政治領袖集團引導大眾的工具。沒有政黨,極為分散的民眾意誌就無法得到有效的聚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最主要的就應該體現在領導人民製定法律上,也即它必須通過各種民主機製既反映民意又引導民意,最終把廣大人民大眾的意誌聚合成體現人民根本利益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良法。

其次,要製定良好的法律並使之得到有效的實施,必須使黨政適當分開。人類的政治實踐一再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普遍道理:如果立法者同時又是執法者,就容易使製定的法律僅僅符合執法者的特殊利益或偏好,而忽視社會成員的普遍利益或偏好;同時,這也容易使執法者為所欲為,因為它可以把自己的任意行為轉化成為法律。在中國的國家治理體係中,既然共產黨的主要功能是領導人民製定法律,那麼它就不應該過多地介入法律的執行。這樣做可以減少執法者的特殊利益給它帶來的腐蝕,從而既能使製定的法律更加公平合理,即符合社會的普遍利益,又能夠監督執法者使法律得到有效的執行。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黨的個別領導幹部的腐敗,大多都是越權介入法律(或規則)的執行所造成的。他們或插手工程招標,或幹預正常的司法和執法過程,等等。於是,在為特定當事人謀取利益的同時,自己也陷入腐敗的泥淖。因此,黨政分開既是立法和執法應該分開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