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把這種作風叫作“湯圓作風”或“太極拳作風”,有這種作風的人本身沒有毛病,沒有缺點,也很規矩,可是真正要他在是非善惡之間下一個定論時,他卻沒有定論,表麵上又很有道德的樣子。這一類人儒家最反對,名之為鄉原,就是鄉黨中的原人。
孔子說這一類人是“德之賊也”,表麵上看起來很有道德,但他這種道德是害人的;看起來他很有修養,不得罪人,可是卻害了別人。
《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就是這種類型的人物有讀者是這樣評價她的:“不幹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眾人以為隻有像寶釵這樣的人才能玩轉職場,更相信她這樣的人能深得上司的賞識。殊不知,這樣明哲保身且冷漠自私的人最後隻會更孤獨。沒有誰是傻瓜,對於和稀泥的和事佬大家都是表麵很友善,卻並不真正走近。
這種人反而會因為自己的精明讓自己孤立起來,沒有一個真心待己的人。這是職場的失敗,也是人生的失敗。
有所“爭”才能真正“和”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論語·八佾》
人們常聽到身邊工作的同事說壓力大,抱怨辦公室競爭的激烈與殘酷。當然,隻要有人的地方,競爭就在所難免。其實,讓我們感到疲倦與厭惡的不是競爭本身,而是競爭的方式與結果。因為不良的競爭帶來的必然是明爭暗鬥、你死我活,一副勢不兩立、水火不容的架勢。用這種有你無我的態度來競爭,結局注定慘烈。我們來看一下孔子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是如何看待競爭的: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中國文化所講的君子是無所爭的,不但於人無爭,於事也無所爭,一切要講禮讓。無所爭就是窩囊嗎?不是的。孔子曾以當時射箭比賽的情形來說明君子立身處世的風度。
射是六藝“禮、樂、射、禦、書、詩”之一,代表軍事訓練。他說,當射箭比賽開始的時候,對立行禮,表示對不起、禮讓,然後開始比賽。比賽完了,不論誰輸誰贏,彼此對飲一杯酒,贏了的人說:“承讓!”輸了的人說:“領教!”
孔子講這一件小事,意在說明,不論於人於事,都應該爭,但是要爭得合理,所以“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就是在爭,也要始終保持君子的風度。
麵對競爭,得理不讓人的人在孔子眼中算不得君子和有仁德的人。他在《論語》中還說過“禮之用,和為貴”的話。
在現代社會裏,最體現競爭精神的莫過於體育比賽了。可最講究規則的也是體育比賽。體育比賽的規則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保護參與者,防止競爭變成惡性競爭,雙輸的競爭。比如說,足球比賽中允許身體合理碰撞,但不允許故意踩人、絆人、傷人。球場傷人並不能帶來成績的提升,隻會帶來對方的報複,讓自己也遍體鱗傷。上世紀70年代,球場暴力成風,幾乎毀掉了足球運動。球王貝利曾表示退出世界杯。可見,不顧規則、不講禮節的粗暴競爭,導致的隻能是雙輸的結局。英國著名球星萊因克爾,在球場上充滿謙謙君子之風,他是英國足球史上最偉大的前鋒之一,進球無數,但卻從未得過一張黃牌。他因此譽滿天下。萊因克爾講究禮數,講究規則,並沒有影響他的成績,反而使其聲名更著,成就更大。
魯定公十年,齊魯兩國國君在夾穀相會,孔子任魯君的相禮(相當於今天的司儀)。會盟時,齊國以奏四方之樂為名,刀槍劍戟,鼓噪而至,企圖在亂中劫持魯君。孔子見狀,立即登上盟壇土階,兩眼直視齊景公,以禮怒斥。齊景公心知失禮,隻得將這班人馬斥退,並表示歉意,孔子贏得了第一個回合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