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元化格局的形成(1 / 2)

中國新散文進入到新世紀之後,應該出現一種新的格局,隻要我們的作者能夠直麵自己的境遇不懈地進行思想突圍,創造屬於自己的“有意思”形式,我們就可期待散文在新世紀的又一次輝煌。人們對新散文發展趨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肯定與否定同時存在,回歸與創新的呼聲都在喧囂,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

麵對理論界褒揚與批評的兩極現象,新散文思維在解放思想的道路上還能走多遠,並將走向何處?這確實成為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散文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變化,多種探索,多種追求,多種論辯,為散文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天的散文格局的確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從發表園地來說,就已從過去單一的純散文雜誌和報紙副刊,大變而成各種風格、各種類型的報刊都在刊發散文,而有些純散文雜誌也在走向綜合,各種散文作品都可以發表。同時,媒體的不斷更新,散文作品的發表,也不局限在紙質媒體,網絡散文開始獨領風騷。限製少了,選擇多了,寫作者的手腳就自由多了,五花八門的路數也越來越多。從創作者來說,由純文學走向多樣化,作家型的、學者型的、哲理化的、生活化的、嚴肅的、調侃的、正劇悲劇喜劇的、婆婆媽媽嘮嘮叨叨的……有文化散文、純散文,也有通俗散文、都市散文、鄉土散文;有女性散文、校園散文,還有白領散文;從表達方式看,有抒情散文,有哲理散文,有敘事散文,有隨筆散文,有議論散文。可以說,散文真正達到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季節,也可以說,散文形成了多元化格局。

目前的多元化格局,是社會生活多元發展的反映。但是,散文的多元狀態最終是要走向融合,因為,散文從本性上來講,就是關注人的生存,傳達生命意識,這樣散文自然就會形成多元的核心,以此兼取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是散文發展的必然道路。所以,現代散文必須帶有現代人的特點,走向人性的回歸,關心人和人的精神生活。時代需要散文追求創新品格,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深入思考,不斷刷新讀者的思想和閱讀期待,建構我們的精神家園。

我們知道,文化散文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需要繼續深入發展。王充閭認為,應該重視對於人自身的發掘,本著對人的命運、人性弱點和人類處境、生存價值的深度關懷,充分揭示人的情感世界,力求從更深層次上把握具體的人生形態,揭示心理結構的複雜性。要從人性的角度深入發掘,就不能滿足於一般的生活體驗,而應當具備深刻的生命體驗。因為,文學創作說到底是一種生命的訪問、靈魂的對接和精神的契合。

賈平凹認為,文學的最高層次是寫生命、寫人性的。小說中有許多作品達到了寫人生、寫命運的層次,隻有少數作品能夠抵達最高層次。從這個角度講,散文做得不夠,這可能與中國散文傳統的審美標準有關。我們一直推崇屈原、司馬遷、杜甫,把他們的作品當成中國文學的主流。確實,現實主義永遠都不會過時,我們今天仍需要兩眼關注當下的現實主義精神,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還在為生存而努力,雖然在一定範圍我們達到了物質生存的條件,可以進入小康社會,但是,精神生存問題越來越嚴重,在物質生活現代化的都市裏,精神生活卻進入荒漠時代。散文家應該發揚現實主義精神,關注社會生活,關注人們的精神生存問題,提升大眾的思想境界,推動社會實現和諧發展的目的。

同時,我們認為,浪漫主義也是中國文學的傳統,我國文學中那些進行“精騖八極”、“視通萬裏”的浪漫主義作品豐富和發展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在重視人生感悟一類作家中,中國讀者欣賞的是陶淵明、蘇軾以及明、清兩代散文作家的作品,這一創作傳統繼承、發展到現在,應該有更大的空間需要我們去拓寬。不論是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都需要發展,需要結合現代意識、理性意識,進一步進行思想突圍,不斷地開拓人文精神的新天地,豐富讀者的閱讀期待。散文家需要透視人生深層問題,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生活、正確對待生活。這才是散文的純正品格,這也是散文今後應該發展的方向。離開了這個軌道,散文也就會失去自己的生命。很多人提出,中國散文的發展需要學習西方的散文,當代西方散文家借助科技和醫學對人性中的醜惡、貪婪、萎縮進行分析,讓人們警覺,從而淨化靈魂,達到提升人性的目的。我們現在還不需要讚歌式的散文,盡管我們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人性生態的危機如同西方社會一樣,需要有責任感的散文家去關注,從而擴大中國當代散文創作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