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灣水庫興利保安高效運用問題探析
技術交流
作者:祝江全
摘要:興利保安高效運用是水庫工程管理的主題。文章結合羊毛灣水庫現狀,提出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水庫蓄水效能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羊毛灣水庫;興利保安;高效運用;水庫工程管理;蓄水效能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V675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23-007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3.039
1 庫區自然狀況
1.1 水土植被
羊毛灣水庫位於渭河支流漆水河中遊,總庫容1.2億m3,其中興利庫容5220萬m3,調洪庫容5280萬m3。壩址以上幹流長78km,控製流域麵積1100km2,流域內平均長度58km,寬度18km,呈扇形分布。流域內大部分麵積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植被覆蓋較差,水土流失嚴重,對水庫興利增效具有不利影響。
1.2 降雨洪水
該流域處於陝西省西南潮濕氣流與西北冷空氣交接的地區。其降雨特點是強度大,曆時短,籠罩麵積小,降水和徑流年內分布不均勻,導致流域內出現較大洪水,表現為單峰為主,峰形尖瘦,陡漲陡落,流量變化懸殊極大。
1.3 地質構造
羊毛灣水庫壩址地段基底為奧陶係炭岩,上複紅土礫石層,二者不整合接觸,且呈厚層狀,層理不發育,炭岩裂隙構造密集,岩性破碎,表層經水衝刷滲漏嚴重,加之其下泥灰岩順斷層裂隙分布,久之形成溶洞、溶槽、溶孔,構成了灰岩層水以上近80m範圍內的良好排水場,使水庫形成“懸庫”。
2 存在問題
羊毛灣水庫近10多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上遊及庫周果林種植麵積急劇擴大,灌區糧經作物比已由1979年的93.7調整到目前的39.61,區域小氣候發生變化,暴雨、較大降雨次數減少,河道來水銳減,水資源利用出現了新的問題:
2.1 水庫來水不足,供需矛盾發展
2006~2010年,水庫上遊年均來水1457.4萬m3,最高年份3800萬m3,最低年份1103萬m3;出庫水量年均1607萬m3,最高年份2209萬m3,最低年份1489萬m3;1997年建成的引馮濟羊工程,因供求緊張供水也在逐年減少。目前灌區年需水量約在1600萬~2200萬m3,缺口達500萬m3以上,缺水率為24%。
2.2 水庫淤積較快,蓄水能力降低
因庫區水土流失嚴重,2002年經觀測壩前淤積已高達618.0m,淤積總量1570萬m3,滯洪庫容522萬m3,不利於發揮水庫正常功能。如這些年管理單位多次想在非幹旱時段提前從馮家山水庫低價購水,但受水庫容積製約終未能如願。水庫淤積與供水不足問題相互交織,嚴重製約水庫效能發揮。
3 解決對策
水庫調控使用的目的是在確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蓄水、用水、泄水,處理好防洪、興利、排沙三個方麵的關係,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庫工程綜合效益。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加強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統籌兼顧,多方並舉,因情製宜,以充分發揮水庫功能。
3.1 實施泄洪減淤,增加有效庫容
目前國際國內維護水庫庫容的手段主要有排洪拉沙減淤、人工機械清淤、庫區植樹種草綠化等。羊毛灣水庫因地處峽穀,交通不便,人工機械清淤成本較高。排洪拉沙減淤就是按照蓄清排渾原則,利用清渾水比重不同,當渾水潛入清水底部時立即開閘排沙,減少庫內泥沙淤積,因棄水量小,基本不影響水庫蓄水。羊毛灣水庫在實際運行中,因近年上遊來水較少,排沙減淤基本未能實施。目前急需在主汛期擇機實施泄洪排沙減淤,以提高水庫有效庫容。根據多年觀測經驗,實施一次排沙減淤增加的有效庫容,可以利用3年左右,隨後可及時蓄水利用,在經濟上比較切實可行。
3.2 庫區植樹種草,根治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