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悟人性(2 / 3)

朝臣無奈,就想了個怪辦法,把殺掉和士開的奏折和其他奏折混一起呈上,小皇帝高緯看也不看就批準了,於是和士開就被殺掉了。

情人死了,胡太後就去寺廟轉悠,很快與和尚相愛了。為了博取和尚的歡心,胡太後把後宮寶物,一股腦地往寺廟裏搬,連老皇帝高湛的龍床,都搬到寺廟送給和尚了。

有一天,皇帝高緯去見太後,看到兩個漂亮尼姑從太後寢宮出來,皇帝當時衝上前去,按倒尼姑就要臨幸。等把尼姑的褲子扒開,皇帝吃驚地尖叫起來:這倆尼姑竟然是男人……

太後偷情事件,就這樣被發現了。高緯把和太後通奸的和尚們統統處以極刑,又把太後也幽囚起來。但過了段時間,高緯又悄悄地把太後放了——畢竟是自己的母親,關時間長了也不好。

但沒多久,北周攻齊,北齊麵臨亡國之難,胡太後就逃走了。她逃到長安,掛牌當上了妓女。

這就是胡太後的人生,從太後到妓女,也是中國曆史上特殊的一例。

這裏兩個人,人生軌跡構成明顯反差。

卞氏是從歌舞伎到太後,胡氏則是從太後到妓女,這裏邊,固然有當時時代的特殊性——但請不要忘了,她們同時處於特殊的位置上,時代之所以特殊,那是因為她們自己的行為所造成。

她們都是影響時局的人,她們的行為理性或是不理性,直接影響到時局的秩序或是混亂。

如卞氏,她是一個頭腦極為清醒的女人,雖然幼時生活貧寒,被迫淪為歌舞伎,但那不是她的錯,而且她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如胡氏,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上來說,她的行為也不見得有什麼不妥。但她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值此強敵環伺之際,她不是教導兒子勵精圖治,卻一門心思穢亂宮廷。她是傳說中的“蛋白質女生”,是典型的荷爾蒙動物,她的兒子淪為亡國之君,在這個過程中,她沒有起一點兒正麵作用。

卞氏起步紅煙花,但她所行所為,絲毫也沒有風塵女的氣味;相反,她努力讓自己表現得處處如同一個皇太後。

不能說胡氏天生就是個妓女,但她顯然對這種生活並不排斥。她居處於影響國家命運的重要位置,卻對皇太後的職責絲毫不感興趣。史書記載稱,當她在妓院接客時,曾公開表示,這種生活比皇太後舒服多了!

不是卞氏幸運碰到曹操,如她這種女人,在選擇時必然會考慮很多,諸如公眾所陌生的價值觀,簡單說她要等待一個有人生誌向、而且不辜負她的人。這樣的人,在當時不止曹操一個,碰到她,應該說是曹操的幸運——當然,如果不是她這種人,曹操也不會帶她回家。

胡氏的破爛北齊,沒有她也不見得不會滅亡。但無論什麼樣的皇家王朝,碰到這種女人當太後,多半都有點兒懸。因為這個女人,對自己的人生命運,全無半點兒思考,完全是憑性本能行事。在其他時代,她也攤不上皇太後這美差,可縱然是普通人家,也未必會容忍她,總之搞到最後,她多半會流落街頭,於黃昏時分叩響妓館的大門求職。

人的選擇,決定人的命運。

卞氏人落煙花,但她知道應該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胡氏居處皇宮,選擇的卻是對自己最不利的。

這樣兩個人,如果換個環境,卞氏不一定還會走到最高,但胡氏肯定還會走到最低。人往上走,步步艱難;如果往下走,卻是一瀉千裏,收都收不住。

卞氏和胡氏,情況都是特殊的。但這其中的規律並不特殊。

任何人,如果像卞氏那樣,凡事多動點兒腦子,選擇時為自己創造點兒機會,通常情況下境遇總會有所改善。同樣的,任何人如果像胡氏那樣,完全憑本能行事,十足十荷爾蒙動物,做事全憑快感不考慮後果,遲早有一天,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付賬埋單。

一句話,如卞氏這種遇事多動腦筋的人,不管她開始時的境地有多低,總歸會一步步向上走。而胡氏這般堅決不肯把腦細胞浪費在思考上的人,不管她的起點有多高,其人生軌跡,多半會是下行。

戰國年間,魏安厘王問:天下真的有高士嗎?

有人回答:沒有,但比高士略差一點點的有,比如說魯仲連,就是這樣的人。

魏安厘王不同意:魯仲連不算,他做好事是強迫自己去做,並非出於本性。

回答說:人都是強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不停地這樣做下去,就會成為君子;始終不變地這樣做,習慣與本性漸漸地融合為一體,那麼就成為自然了。

這個對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希望成為什麼人,那你就要做什麼事。開始時,這些事是違反你的本性的,因為你本不是那樣的人。但隻要克製自己,不停地、始終不變地做下去,做到最後,你自然而然就成為這樣的人了。

卞氏是這樣做的,最後她成為自己所希望的人。胡氏拒絕這樣做,最後她無壓力地成為她自己。

你怎樣思考,你就會怎樣做。你做什麼事兒,你就是什麼人。人生雖然也不絕對這樣直線固化,但通常情況下確實是這樣。

壞蛋是怎麼煉成的

唐朝時有兩個大臣,一個叫姚崇,一個叫張說。他們倆都是名臣,但脾氣不合,老是吵架,吵來吵去,就結了死仇。

後來姚崇要死了,臨死前,對兒子說:我死後,張說肯定會對你們展開報複。幸好張說這個人有個癖好,喜歡古玩什麼的。等我死了之後,你們把我收藏的古玩拿出來,放在帳子前。到時候張說一定會以同事之名前來吊唁。你們盯著他點,如果他對帳前的古玩看也不看,那就說明他心裏的怨恨極深,已經不可化解了,你們就趕緊改名換姓,逃得遠遠地躲起來,保全性命吧!但如果,張說在古玩麵前停住了腳步,那你們就還有活命的機會,到時候你就如此這般……姚崇把話交代下,眼一閉,腿一伸,就死掉了。

姚崇死後,兒子們按照他的吩咐,擺下靈堂,把姚崇留下來的古玩奇珍放在帳子前,等到張說來到,兒子們就緊張地偷偷觀察。

張說走過帳前的珍奇古玩,目不斜視。姚崇兒子們的心立即沉了下去。

忽然,張說的腳步停下,慢慢轉身,目光轉向帳前的珍奇古玩。姚崇兒子們的心又懸了起來。

張說走到珍玩麵前,專注地端詳起來。姚崇兒子們立即走上前,替張說介紹珍玩的來曆。把張說最喜歡的珍玩贈送給他。然後流著淚,說父親一生對張說最是尊崇,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讓張說替他撰寫墓碑上的銘文。

張說拿到了喜歡的珍玩,又被捧得舒服,就答應替死姚崇寫碑銘。

幾天後,張說把寫好的碑銘送了過來。碑文中張說對姚崇評價極高。姚崇兒子按照父親生前的叮囑,立即行動。

又過了兩天,張說突然醒過神來了:不對,老子這輩子,被姚崇欺負了不知多少次,天天盼著他蹬腿咽氣好報複。現在他真的死了,怎麼老子反倒替他寫起碑文來了?

不行,必須馬上把碑文追回來,然後展開報複,要讓姚崇這混蛋的老婆兒女,嚐一嚐老子的辣手!非如此,不足以消老子這許多年來積淤的怨恨!

張說立即派人去姚崇家,謊說他寫的碑文上有幾句話考慮得不周密,需要拿回去修改一下。目的是想把寫好的碑文再騙回來。

沒想到,姚崇的兒子回答說:不好意思,碑文已經請皇帝看過了,並且已經請了石匠刻在了墓碑上,沒辦法再拿回去修改了。

啥玩意兒?碑文都已經刻好了?張說聽了回報,目瞪口呆。旋即明白過來:姚崇,你狠,你真是太狠了,你讓老子連想幹點兒壞事都沒法兒幹!

這個故事,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死姚崇暗算活張說。

這個故事,同樣也透露出姚崇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正所謂善惡之間,一念之差。姚崇知道人是如何成為好人的,又是如何幹壞事的,他能夠讓想幹壞事的人,委屈著自己成為好人,這是對我們極有益的智慧。

人的心中,都存有善的種子,同時也存在惡的衝動。但總體來說,人心總是趨善的,沒有誰生下來就發下宏願,此生要做個大壞蛋。但是好奇怪,有些孩子長著長著就長歪了,最後幹出許多讓人瞠目結舌的壞事,可是他自己呢,卻仍然是滿肚子委屈,感覺自己好像成了什麼東西的犧牲品。

壞人這樣想,還真沒有錯。他們的的確確是被什麼東西攫住了,讓他們無可逃脫,最終淪為悲哀的犧牲品。

那麼,壞人到底是什麼東西的犧牲品呢?是“沉沒成本”的犧牲品。

啥叫沉沒成本呢?沉沒成本,就是已經投入、不能回收,而且沒有收到效果的付出。

人生的選擇,受沉沒成本影響巨大。因為你已經付出了,付出而沒有效果,就會不甘心。這種不甘心,就是人對自身行為進行經濟學評估的結果。

有個成語叫“一不做,二不休”,最為形象地演示了沉沒成本是如何主導人類行為的。比如說一個人,起初幹了一點兒壞事。幹壞事的目的,不過是想占點兒便宜,但便宜並沒有占到,又或是隨之而來的代價遠超過他的預期。心理上無法接受,本能地再進一步——有時,這一步就萬劫不複。

再看姚崇如何暗算張說,知道張說已經打定主意,要幹壞事做壞人,於是姚崇先行引誘張說付出做好事的成本,然後又將其付出設定為不可回收的——事實上張說也是個人精,知道這個規律,於是他急切地想回收碑文,收回做好事的成本,然後放開手腳痛快淋漓地做個大壞蛋。但是姚崇技高一籌,讓張說無法收回。這種情況下,如果張說再繼續幹壞事,前麵的好事成本就沒有絲毫價值了。

為了不讓自己做好事的成本付諸東流,張說發現他別無選擇,隻能咬著牙,含著淚,悲情無限地把好人做到底。

所以劉備告誡阿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佛家也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就是因為微小的行為,所產生的沉沒成本,讓你難以做出另外的選擇。

如此說起來,智慧這東西不過如此,無非是不給別人做壞事的機會,讓你的身邊充滿熱情的好人。

蕭峰為什麼要害死皇後

朋友帶來個小朋友,說是要搞曆史傳奇劇,央求我提供資料。

我回答說:資料有,海量!比如說,秦二世登基,就把他的十個姐姐,狗一樣牽到鬧市上,劈裏啪啦,車裂成碎塊。再比如說,武則天登基,就狂殺自己的兒子,劈裏啪啦。再比如說嶽飛風波亭冤獄,劈裏啪……

朋友說:打住,打住,我們是要傳奇,傳奇!

我生氣地說:我說的就是傳奇!

朋友說:你不願意幫忙就算了……

我說:你聽不懂人話。

朋友說:是你不會說人話!

我說:哼哼哼!

朋友說:要不這樣好了,你也別瞎扯了,你就給我們提供個……嗯,提供個像《天龍八部》裏的大俠蕭峰那樣的故事好了,不難為你吧?

蕭峰?我樂了:你想寫個蕭峰這樣的大奸臣?

朋友:你……咦,曆史上真有蕭峰這麼個人嗎?快說來聽聽。

我抬起頭來,45度角仰望星空,說:這個,要從大俠蕭峰與阿紫在遼國的曆險說起……

話說蕭峰抱著阿紫,於荒原上不定向遊走,與出來打獵的遼帝耶律洪基相遇,雙方一見如故,於是坐下來喝酒。

正喝之際,忽見遠方煙塵大起,皇太叔突然起兵,要來奪耶律洪基的帝位。危難之際,就見蕭峰“嗖”地蹦起來,“啪唧”一聲,騎在皇太叔脖子上。於是叛亂平定,遼帝耶律洪基大喜,封蕭峰為南院大王。

這段故事,不是金庸杜撰,在曆史上真的有,就是史上有名的“重元之亂”。

史載,耶律洪基的父親在位時,曾親口對弟弟許諾:等朕歸天之後,這皇帝之位,就由你來繼承。

聖上金口玉牙,說啥忘啥。耶律洪基的父親承諾完,就把這事忘了。死前把帝位傳給了兒子耶律洪基,說好當皇上的弟弟,當上了皇太叔。皇太叔雖然不滿,可也不敢計較,就帶著夫人,前來慶祝侄子登基。

耶律洪基的皇後,叫蕭觀音,是位超級美貌的女才子。她看到皇太叔夫人也很漂亮,而且性感,就生氣地道:喂,那誰,說你呢,你的屁股擺動幅度太大了,做女人呢,可不可以不要這麼淫蕩?——古書上的原話是:

為貴家婦,何必如此?

皇太叔的夫人無端受辱,氣壞了,回家就對丈夫說:喂,那誰,我說你挺大不小的老爺們兒,能不能別這麼沒出息?你哥不是答應把皇位傳給你嗎?皇位呢?

皇位……皇太叔心虛地說:你別急,你等我去找耶律洪基要回來……

於是皇太叔就起兵叛亂了。因為皇太叔的名字叫耶律重元,所以這件事,在曆史上就稱為“重元之亂。”

金庸先生的小說中,打掉皇太叔叛亂集團的,是蕭峰蕭大俠。

而在曆史上,完成這個高難度項目的人,是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

耶律乙辛,男,當年他媽媽懷上他時,做了個夢。夢到自己捉住一隻黑色公羊,揪掉了公羊的犄角和尾巴。

醒來後,耶律乙媽——耶律乙辛的媽媽,簡稱耶律乙媽——找來個術士占卜。術士曰:羊字,揪掉兩隻角,再砍掉尾巴,就是個王字。

你兒子將來會當上王。術士說。

耶律乙辛長大後,風度翩翩,玉樹臨風,儀表堂堂,外貌謙和。先為掌印小吏,後逐步晉升,終於升為南院樞密使。

到了重元之亂,耶律乙辛不慌不忙,從容調度,打掉了皇太叔叛亂集團,保住了耶律洪基的帝位。他因功封趙王,主掌北院。

《天龍八部》小說中,阿紫因為蕭峰不愛自己,就去找王妃問計。王妃故意丟一瓶迷情散給她,聲稱男人若是服下此藥,就會對喂他藥的女生愛到神魂顛倒,迷得七死八活。

阿紫智商不夠用,真的信了。把藥拿回來,偷偷地擱在蕭峰的飲水裏……結果把蕭峰麻倒,被耶律洪基把蕭峰拖進籠子,關了起來。

天下英雄,每當讀到此節,莫不是推窗望月,仰天長嘯,曰:果然是最毒婦人心,王妃那敗家娘們兒,人家蕭大俠招你惹你了?你把人家弄成這樣?

但大家冤枉了王妃。

真正的曆史,最毒不是婦人心,而是男人心。

真正的曆史,女人沒有陷害大俠,是大俠害死女人。

陷害大俠蕭峰的王妃,原型是皇後蕭觀音。而曆史上的蕭觀音,她誰也沒陷害——她是被“阿紫”和“蕭峰”聯手,活活害死的。

情況是這個樣子的,蕭觀音是才女,寫了許多名詩,這些詩譜成曲子,隻有兩個藝人能夠演唱。兩個藝人,一個是男,一個是女。

女藝人希望能夠演唱皇後的詩,還希望能和皇帝睡覺。可是蕭觀音不讓女藝人演唱她的詩,更不讓皇帝睡女藝人。皇後的詩,隻允許男藝人演唱,故意冷落女藝人。

女藝人火了,就去找蕭峰……不對,是找蕭峰的原型,擺平了造反皇太叔的耶律乙辛投訴。

女藝人對耶律乙辛說:知道不?皇後跟演唱她詩的男藝人偷情睡覺,這事你應該向皇上報告。

耶律乙辛問:你有證據嗎?

女藝人回答:她會寫詩,這就是證據!

耶律乙辛道:這證據也不充分呀。舉報別人呢,一定要有充分的證據才行。要不這樣好了,我替皇後寫一詩偷情詩,然後找機會讓皇後謄寫一下,這樣證據就充足了。

咦,耶律乙辛,他為什麼要幫女藝人陷害皇後呢?因為耶律乙辛有個美麗的情人,正是這個女藝人的妹妹。

耶律乙辛與他的情人、情人妹妹的關係結構,賦予了金庸以靈感,塑造了大俠蕭峰與姐姐阿朱、妹妹阿紫這麼一個關係組合。

曆史上,耶律乙辛杜撰了一首偷情詩,派人騙皇後抄寫。皇後蕭觀音是才女,最喜歡的是寫寫畫畫,欣然抄之。

這樣就拿到了皇後偷情的證據。

大家就去找耶律洪基告狀。耶律洪基說:啊,我老婆偷人?偷人好……殺!才女蕭觀音就被殺掉了,連句辯解的機會都沒有。

這件事被金庸翻轉過來寫,就成了“王妃暗算大俠蕭峰”,故事就從讓人氣悶,變成了悲壯而蕩氣回腸。

接下來,曆史上的耶律乙辛,迅速地與金庸筆下的大俠蕭峰“合體”。

在小說中,南院大王蕭峰逃到雁門關,為耶律洪基追來。蕭峰左右為難,當場自殺,奏響了一曲轟轟烈烈的英雄交響樂。

在曆史上,耶律乙辛在遼國鬧得太歡,終致天怒人怨。於是耶律洪基明著調任他為南院大王,暗中準備幹掉他。耶律乙辛密謀逃往北宋,未果,賜死。

蕭峰和耶律乙辛,一忠一奸,重合點如此之多,證明了金庸先生是有意把耶律乙辛反過來寫的。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曆史和傳奇的區別。

曆史,中國是極權體製,這種體製排斥人的尊嚴與人格,能夠獲得生存機會的,隻有那些權力爬蟲。

而傳奇,需要彰顯個人英雄主義,必須要有人性的尊嚴,要有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偉大人格。

可是權力社會,有尊嚴有人格,就意味著會死得極慘,意味著殘酷的淘汰。所以如蕭峰那般的英雄,在曆史上根本不可能有。

沒有,大家還想看,怎麼辦?隻能把曆史翻轉過來。

翻轉的曆史,就已經不再是曆史。

但翻轉的曆史,往往比真正的曆史更契合民眾之心,反而會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翻轉曆史,最經典不過的,莫過於傳統戲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看戲劇名字就知道,演的是楊家女將大破遼兵擺下的天門陣。據說這部戲也拍成電視劇了,不知收視率如何。

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大概算是古時候的《天龍八部》了,那麼其曆史原型,又是從何而來呢?

首先,穆桂英這個打架女生,其原型比傳奇更傳奇——她實際上是慕容家的女兒,大概名字應該叫慕容英,她嫁到楊家,應該也有“比武招親”的橋段——單憑這個曆史考據成果,就可以寫上兩百部武俠小說了,絕對物有所值。

而大破天門陣,原型是楊家的老祖母佘太君的娘家、北宋名將折可求,提折家軍三萬往援被金兵圍困的太原。那可是一場血戰呀,打得天昏地暗,人仰馬翻。可是折家軍最終也未突破金兵的重圍,無力解救太原,隻好退往古交鎮。而古交鎮,又稱天門關,為自晉西北進入太原的門戶之一。

天門關敗績,導致了當時大量的山西難民,渡河南逃。難民們一邊逃,一邊思考呀,咦,我們為什麼逃難呢?為什麼?嗯,一定是我們大破了天門關,打了大勝仗。嗯,肯定是這樣,要不我們逃什麼?

無法接受天門關失敗,苦難的民眾用幻想中的勝利,來慰藉絕望的心靈。由是而衍生出了“大破天門陣”這樣華麗的傳說。

曆史隻是濕濕碎,垃圾太多。唯有其翻轉顛覆,才具有永世不朽的價值。金庸先生洞悉國人心理,將曆史翻轉,於是傳奇就在我們之中獲得了強大生命力。知道大俠蕭峰的人,不計其數,可又有誰知道權臣耶律乙辛?

聽我講完,朋友表示了震驚:原來電視裏演的都是假的啊……

我說:那是!電視是宣傳用具,又不是教育用品,演真的誰看啊?

朋友說:聽你的意思,好像我們的曆史,全都被人惡搞過了……

我說:說曆史都被惡搞過了,不全麵。應該說為公眾所熟知的曆史,多半都是經過惡搞加工的。

朋友說:那麼……

我說:所以……

我們眼神相對,心意相通:還是要惡搞!

不搞沒味道,不搞不快活!

不搞,大陸永遠也創造不出來蕭峰式的偉大傳奇。

別惹高智商女人

李清照人生最快樂的時期,是她的少女時代。

18歲,她嫁給了21歲的趙明誠。

李家和趙家,都是書香門第,又同在朝廷任職高官。趙明誠和李清照,兩人雖然年輕,卻淡泊物欲,獨對金石書畫癡愛如狂。小夫妻此生無求,唯願粗茶淡飯,幽室孤燈,對賞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