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蘭月收7500元,搭進的是她一條小命。
這兩個人湊在一起,構成了人類社會的一張財富規律圖、智慧規律圖與人性規律圖:
八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這張圖,由兩個三角形構成。
正三角,是人類的智力分布圖:越往下,智力越低,越不靠譜,而人群數量越大;越往上,智力越高,數量越少。
倒三角,是人類的財富分配圖。越往下,財富越少,公眾智力越低,低到如張偉蘭這般狀態,縱然是她瘋了一般地殺人,愣是賺不到錢。因為在她的這個智力生態圈,壓根就沒錢!
越往上,財富越多,但享受財富的智力頂尖者越稀少。到了馬雲出場時,頂尖之人已經是寥寥可數,所以馬雲的阿裏巴巴已在美國IPO了。因為這裏資本太多而人數太少,簡單說在這個領域資本盈餘而高智商者稀缺,所以當馬雲出現,資本立即狂奔而來投懷送抱!
不是人在追逐資本,是資本是追逐人的高智商!這張智力財富分析圖,告訴了我們錢在哪裏,也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賺到錢。
九
有些人認為,獲利與風險是同比例的,風險越大,獲利越高。同樣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是:“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敢犯任何罪行。”這句話給人一種錯覺:錢不是好東西,而要想弄到錢,必然是通過邪惡而殘忍的手段。
張偉蘭肯定是聽過這句話,於是這女子心中湧起強烈的殺人犯情結,並奉此而行——主導她行為的經濟學邏輯也簡單:既然高風險高回報,而風險最高者莫過於殺人,那咱就玩個麻辣的——結果連性命也丟掉了!風險不謂不大,手段不謂不殘忍,方式不謂不邪惡,但賺到的錢,連馬雲的一根毛都比不上。
馬雲與張偉蘭的生長環境沒區別,他同樣也常聽到高風險高回報這句話。既然要攫取巨利,他必然考慮過各種獲利模式,包括了張偉蘭模式。這就意味著殺人情結同樣在他心中洶湧激蕩。但最終,對財富與人性規律的洞察,賦予了他智慧,於是他反其道而行之,結果是獲得巨利,風險為零。
高風險、高回報這種說法,完全不合乎財富的法則。
財富的真正規律是,獲利與人的智商成正比。智商越低,風險越大,所獲愈少。智商越高,風險越小,所獲愈大。
財富永遠追逐智商而行,但世上高智商者稀缺,所以有效提升自己智商的人,就會贏得財富的青睞。隨著智商的提升,所賺到的錢呈幾何級數增長。而在智商含量不足的底層,也是財富罕至之地,所以智商低下的人紮堆苦鬥,鬥死也見不到幾個錢!
馬雲看到這張圖,他會哈哈大笑起來:這不是明擺著的事兒嗎?怎麼,你們居然不知道?不會吧?——因為他知道這個規律,所以行15年而實踐之。
張偉蘭看到這張圖,她會哈哈大笑起來:少扯了,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姐就是運氣不好,被你們逮住了。有本事你們放了姐姐,看姐姐再給你們殺幾個,保證會賺到更多的錢……下愚莫揣上智,夏蟲不可語冰。智商低的人,永遠也無法理解財富的基本規律,更不知道自己失敗的因由。
這個規律說起來簡單,但如果我們隻看馬雲,或是隻看張偉蘭,就無法發現這個規律。正如隻看磁鐵的N極,又或是隻研究磁鐵的S極,就永遠無法理解磁力的規律。隻有當把這兩個極端置到同一個實驗場所,我們才會發現,馬雲和張偉蘭,在智力及財富的兩個極端,演繹出財富與智商的排斥及相吸規律。
十
現在的世界,特點是財富盈餘,而高智商稀缺。所以世上的財富,分配永遠無法均衡。
決定一個人能夠獲得多少財富,取決於三項指標:智力、努力與資本。但一旦當你努力時,就會發現,你很容易獲得與自己智力等階的收入,但智力的提升緩慢而艱難,大多數人會長期泥陷於一個相當於自己收入水平的智力狀態上,要想破局,就必須獲得更大資本的拉動。
哈佛大學有一項研究,長期的經濟匱乏,會導致人短期行為固化,心智模式僵死,簡單說來就一句話:缺錢,會導致智商降低。
於是這裏就出現了一個死循環:要想賺到更多的錢——就需要更高的智力——但智力不足,賺不到足夠刺激大腦、促動智商躍升的錢——於是智力增長停滯——收入縮水——每況愈下。
馬雲與張偉蘭,同時奮起而試圖破局。但兩人不同的人生觀念,導致了全然不同的結局。
馬雲認識到,真正賺大錢是沒有風險的,而是一個終極的智力挑戰。
而張偉蘭卻沒有把獲利與智力掛鉤,而是寄望於高風險的血腥與肮髒!
最終的結果是,馬雲的零風險獲利模式取得成功,而張偉蘭卻為她的100%風險付出代價。
想要賺錢,想要破局,首先必須轉變觀念,尋求零風險的智力挑戰模式。
要想找到這個模式,你必須要和馬雲一樣,克製內心中的殺人犯情結,再也不要相信什麼“資本來到世間,每個毛孔都滴著血腥和肮髒的東西”!與智慧結合的資本,是這世上最純潔的東西,尤其在民間或市場,常態資本與擁有者的智商成正比。而張偉蘭的失敗明確告訴我們:血腥與肮髒,正是讓許多人遠離了資本、落得個悲哀命運的原因。
思維決定高度:奧巴馬的鄰居
奧巴馬入主白宮,最興奮的是他的老鄰居——家住芝加哥海德公園的老比爾。
老比爾曾向家人保證,他很快就會成為百萬富翁,讓全家過上幸福的生活。但這個願望,始終停留在夢想階段,距離現實有點遠。但當奧巴馬競選上總統後,老比爾知道,他的美國夢即將成真了——隻要把和奧巴馬相鄰的老房子賣掉,他就可以瞬間逆襲為土豪!
於是老比爾登錄網站,掛上自己的房子拍賣,開價300萬美元。能和美國總統做鄰居,300萬美元不貴吧?而且奧巴馬在電視裏親口承諾過,一旦任期結束,他將返回老房子裏居住,如果你買下這幢房子,就可以每天晨起和總統打招呼了。說不定你事務繁忙,還可以拜托總統替你接個電話,收個報紙郵件什麼的。
果然,網民們蜂擁而來,幾乎把老比爾的網頁點爆,人們高談闊論,評頭論足,偏偏就是沒人開價購買。
咦,這是怎麼回事呢?老比爾極度困惑,仔細點開大家的留言一看,噢,明白了。原來,大家雖然很想和奧巴馬做鄰居,可是奧巴馬畢竟是政要人物,安全保護措施這方麵,肯定是少不了的。如果買了這幢房子,恐怕就得天天生活在美國安全人員警惕的目光下。到時候連和老婆說句悄悄話,附近都會有一大票安保人員津津有味地監聽。
這滋味絕對不好受,所以大家興趣濃厚,就是個購買欲望淡漠。
這始料未及的情形,讓老比爾頓時傻眼了。他可沒辦法讓奧巴馬承諾取消安保措施,就隻能坐以待斃。
就這樣,可憐的老比爾,他的房子在網上掛了一年,也未見一個買主。
一年過去了,終於來了一個買主。是一個叫丹尼爾的黑人,看起來並不像有錢人。他告訴老比爾,之所以對這幢房子感興趣,是因為他也是黑人,以奧巴馬為驕傲。他非常渴望買下這幢房子,從此就可以天天看到他的偶像了。當然,他手裏的錢不是太多,你看價格這方麵……能不能鬆動鬆動?
老比爾嚴守300萬美元的底線不為所動,雙方經過幾番艱難的拉鋸,最終以14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雖然這個價格遠低於老比爾所希望的300萬美元,但好歹他圓了自己的美國夢,向家人實現了自己的承諾,終於進階為百萬富翁了。
於是丹尼爾分期付款,老比爾愉快地搬離了老宅。但走之前,對於年輕的丹尼爾是否還有能力順利地支付每月欠款,他心裏不是太樂觀。
但出乎意料,丹尼爾的欠款很快就打到了賬上。老比爾心裏好奇,就打開報紙仔細地看了看,頓時大叫一聲:我的上帝,我怎麼沒想到這一招?
是哪一招呢?原來,丹尼爾先是把房子抵押給銀行,拿到筆貸款,然後再把房子重新修繕,改建成了一座幼兒園。而丹尼爾的真正身份,是一家幼兒園的園長。
安保措施,對於日常的居民生活來說,是極大的困擾,但對幼兒園來說,卻是絕對必要的。總統隔壁的幼兒園,無疑是全美最安全的幼兒園,生源應該不犯愁。
此外,丹尼爾向一些黑人明星發出誠摯的邀請,邀請他們到總統隔壁的幼兒園來演講上課。黑人明星無不以奧巴馬為自豪,能有機會來到奧巴馬的隔壁,當然是反應熱烈。這惠而不費的法子,進一步促進了幼兒園的招生。另有消息稱,奧巴馬回到老家一次,順腳到鄰居家的幼兒園看了看,回家度假還能享受一下親民秀,奧巴馬何樂而不為呢?總之丹尼爾的幼兒園進入銷售火爆期,償還老比爾的債務,已經不算是什麼問題。
丹尼爾的財源隻是剛剛開始,他的幼兒園曝光頻率如此之高,敏銳的廣告商立即找上門來了,要求在幼兒園的外牆刷上自己的廣告,價格嗎,這個好說。於是丹尼爾又捎帶腳地大賺了一筆。
這個故事涉及我們最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語——盤活資產。一件東西,放對了位置就是無價之寶,放錯了位置就是垃圾。事是這樣,人也如此。所以老話說“樹挪死,人挪活”,人之所以“挪活”,就是從不適合你的位置,挪到適合你的位置,於是你就從垃圾進階為國寶。垃圾也是你,國寶也是你,一切取決於你與周邊環境的精準對接。
但你也許會注意到,房子的原主人老比爾,卻未能有效完成這次對接。不僅老比爾沒有完成,那些關注他網頁的興趣愛好者們,也沒有能夠完成這個工作。而丹尼爾之所以有這個意識,那隻是因為——他就是開幼兒園的!他隻是忽然間想到,咦,在這裏開家幼兒園應該很合適……如果他不是幹這個的,憑空想到幼兒園,也不是件容易事兒。
但美國的幼兒園園長,可不隻丹尼爾這麼一個人,為什麼丹尼爾想到了,而別的園長卻沒有想到呢?
這個看似簡單、似乎能夠讓你眼睛一亮的故事,遠不是那麼簡單。
從老比爾的房子到幼兒園之間,存在著一個奇異的轉換。簡單說,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簡化為一道商業思維測試題——假如你是奧巴馬的鄰居,你的家被高度警覺的安保人員團團監視著,你選擇什麼樣的生意,才能夠把周邊的安保監視巧妙地利用起來?
你馬上會發現,答案其實不隻是幼兒園,銀行儲蓄所、貴重財產保存公司、特殊需要的安全庇護所等都合適——除非你獨立完成了這個思維轉換,否則不能算讀懂了這個故事。
是誰敲詐馬雲
一
睹證一場自由市場背景下的鬥智博弈,是極為激動人心的。
二
美國政府在大蕭條時,通過了一項法令,禁止申請上市中的公司及承銷商隨意發表言論,炒賣自家股票。玩投資的都知道,這個又叫緘默期。就是在股票獲準發行之前,不許花言巧語,誤導公眾。
中國互聯網巨頭馬雲,和他的阿裏巴巴,在上市之前的緘默期,平地一聲雷,發表了震駭業界的正式聲明。
“緘默期”的聲音
一、處於上市緘默期的阿裏巴巴集團,正在遭遇有組織的輿論敲詐。有機構要求本公司出資30萬美元買斷有關本司的所謂負麵研究報告,該報告以國內某周刊以及某些自媒體人士針對阿裏巴巴集團的相關報道為主體。杭州警方已正式接受本公司報案。目前相關資料已移交警方處理。
二、阿裏巴巴集團尊重每一個社會成員理性客觀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我們歡迎公開透明的輿論監督,我們珍視社會各界對阿裏巴巴集團和對中國電子商務事業的關注和幫助,我們深知這能讓我們更好地審視自我,保持警醒,修正完善,但是,當麵對毫無根據的指控和肆無忌憚的輿論脅迫時,我們不會隱忍和退讓!
阿裏巴巴集團
2014年7月18日
聲明稱,處於緘默期的阿裏巴巴,遭遇到了有組織的輿論敲詐。有機構要求阿裏巴巴花30萬美元,買下有關阿裏巴巴的負麵研究報告。阿裏巴巴已向杭州警方報了警。
此事,至少涉及三個生澀的用語,比如說緘默期(這個已經講明白了),比如說輿論敲詐,再比如說負麵研究報告。
敲詐這個詞,是個法律術語。而輿論敲詐這個組合詞,卻是一聽就明白的——動用輿論工具達到敲詐目的方式而已。
還有研究報告,這也不需要解釋。但負麵研究報告含義就深奧了——世上有正麵的研究報告嗎?
這些不規範用語的引用,標誌著一場難得的鬥智大戰開幕。有望讓我們腦洞大開,學會一點兒東西。
三
媒體是沒有道德屬性的。
媒體不是好東西,也不是壞東西。媒體跟社會責任、社會道義也沒關係,它就是這麼一種強勢的利益體,以其不規範的挑釁式經營運作,左右人心甚至社會前進的方向。
民國時,高宗武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及:日本的明治維新,晚於大清帝國的洋務運動。但日本後來居上,發力遲而能迅速超越大清帝國,原因就在於清國對媒體進行管製,而日本則是徹底放開。
放開的媒體,構成一個個利益小集團,窮凶極惡地挑釁八方,造成一種社會各階層博弈的現實,最終促動了整個日本國民的智商提升。
當時的日本,將媒體稱為第四階級,視其為國民智力提升器。
把媒體稱之為階級,這對中國人來說,絕對是個難以理解的概念。
媒體,不論是作為一個階級,還是作為一個群體,都體現著人性的雙麵複合特質——好的一麵,是鞭撻醜惡,扶持正義;壞的一麵,則是敲詐勒索,汙穢不堪。
善與惡,是人性的兩麵,也是媒體的兩麵。任何時候,如果你想要削弱媒體的惡,這點絕對做不到;相反,你想激發媒體善的功能,也隻能憑僥幸碰運氣。
人性就是這樣,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媒體如此不堪,那我們要他們幹什麼?
媒體唯一的作用,就是讓國民少犯傻!
讓人絕對不犯傻,那是不可能的。但有媒體這種怪東西存在,讓人知道看問題有無數個角度,知道任何事兒都不是單邊一麵的,尤其是涉及人的問題,更是是非混雜善惡交錯,殊難下個簡單定義。
一句話,媒體本身智商並不高,道德行為也很可疑。但它不甘寂寞的拙劣表現,能夠讓國民智商保持一個較高水平。
四
媒體是一個利益體,所謂的輿論敲詐,在日本、美國、英國、韓國、法國,在一切經濟發達的正常國家,都曾經出現過,是個社會常態。
回到阿裏巴巴事件上來,以媒體的角度,對於一家企業做研究報告,這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且,所有的研究報告都是揭露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媒體就是小題大做,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就是拿著雞毛當令箭,這是媒體的天性!
但問題是,如果媒體把研究報告正式發布,隻要不虛構事實、不杜撰數據,就是合法合理的。哪怕是企業因此而倒閉,那也怪不得媒體。但如果媒體把報告拿在手中,引而不發,卻向當事商家開出價碼,這就是個嚴肅的法律問題了。
馬雲所遭遇的,就是這麼一件事兒。
五
被阿裏巴巴指控的“輿論敲詐者”,認為自己揪住了阿裏巴巴的小尾巴,一旦披露,勢必阻擊阿裏巴巴的上市,最輕者也會重挫股價。
所以,攻擊者待價而沽,開出30萬美元的小菜單——他們一定是被自己的善良與厚道感動哭了:想一想,阿裏巴巴上市,那要圈多少億美元?這邊隻開了個30萬美元的低價,地地道道的低開低走,低調啊!
確信許多上市公司都曾遇到過這事。遇到了怎麼辦呢?智力不足的企業,就會掂量一下輕重,研判對方所掌握的材料真實性與殺傷力,評估一下報告披露所造成的損失——大多數公司都會花錢消災,息事寧人。
畢竟上市公司所謀者大,輕易不會為了區區百兒八十萬,而放棄以億為單位的融資市場。
此前的襲擊行為,或有成功者。可這次他們選擇了馬雲,卻是選錯了對手。
這是一仗硬碰硬的智商大比拚,是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智商!
攻擊者致命的缺陷是智商短板,精到的馬雲,一把就揪住了這一點。
六
當馬雲方接到襲擊者發來的信號時,決戰就開始了。
馬雲應該是立即意識到,雖說對手手中有報告,但這個報告,隻是個體人有意為之,不可能是媒體老總召集會議:諸位,今天咱們的議題,是如何敲詐馬雲,請大家群策群力,同敲共詐……這種事絕對不可能!
無非是幾個小記者,長期奔走於阿裏巴巴門下,久而久之聽說了些皮毛內幕。他們渴望通過這些材料,一勞永逸地讓自己獲得財務自由。就選在阿裏巴巴美國上市的節骨眼上,突然發難。
這些人是誰?阿裏巴巴高層和馬雲,心裏明鏡一樣——當襲擊者接近阿裏巴巴,刻意了解阿裏巴巴之時,阿裏巴巴也在了解他們。
隻有對媒體熟知的人,才知道這種走鋼索式的敲詐,是多麼不靠譜!事實上,有關企業的負麵新聞或是負麵研究報告,很難刊登出來。如果不核實就刊登,弄不好就是個惡意誹謗。
攻擊者必置自己於被攻之地。他們隻知道企業害怕曝光,卻忘記了曝光對自己更危險!玩的就是心跳,拚的就是膽兒肥。攻擊者希望的是:企業陷入恐懼導致智商縮水,意識不到攻擊方已陷入更危險的境地。
當對手發出威脅之時,阿裏巴巴的所謂損失,隻不過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對手卻已經構成了犯罪的事實。
攻擊者的犯罪是事實,阿裏巴巴的傷害是虛似。事實就是事實,已經鐵板釘釘,而虛擬能否成為現實,還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孰輕孰重,一目了然。阿裏巴巴勝券在握,倘不出擊,襲擊者就會絡繹而至。真報告假內幕滿天飛,讓企業煩不勝煩。
於是馬雲先生果斷出手。
一擊致命!
事件焦點迅速轉移。犯罪事實遠比未證實的內幕更吸引人的眼球,襲擊者辛苦搜集來的材料,從此將湮沒於他們會被判多少年的嘈雜爭論之中。
就這樣,我們看到了阿裏巴巴打破緘默的聲明。
七
馬雲出擊,見證攻擊者智力短板,也解答了許多人的一個困惑: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媒體都是放任自流,何以初始時對企業敲詐,但後來卻很少聽聞此類事件呢?
實際上,這些國家的媒體,從未曾放棄過敲詐的欲念。然而他們不無沮喪地發現,他們根本玩不過法律——理由已經說過了,一旦敲詐開始,他們已經進入了犯罪區,而企業的損失卻隻不過是個空洞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