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從國外特教對象的演變看我國特殊教育的改革(2 / 3)

二、特殊教育對象的演變趨勢

(一)學習障礙兒童的教育成為重點。近年來發達國家的特殊學校(班)中的學生數目逐年在減少。這是因為特殊兒童的範圍有了很大變化。學習困難的兒童被納入了特殊教育的對象,他們主要是在普通學校中接受教育。這表明,歐美等國特殊教育的涵義和服務範圍與中國有很大差異(佟月華,2000)。

(二)超常兒童的教育受到重視。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各國認識到超常人才是寶貴資源,因而將超常兒童納入了特殊兒童範疇。當代科學研究也對發展超常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盡管在美國有人對天才教育加以抨擊,但人們強調對超常兒童提供適合其特點的教育是合理的(周林,1999)。

(三)注重滿足兒童特殊需要。現在人們將著眼點由特殊兒童的缺陷改為其優點或潛能。對兒童的分類主要考慮其教育需要,因為殘疾和障礙是不同的概念,單純的生理殘疾經過適當的措施是可以避免成為障礙的(銀春銘,1997)。這就有必要根據特殊兒童的不同教育需要來考慮教育安置。應肯定他們首先是兒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許家成,1999)。

(四)全方位開展特殊教育服務。現在特殊教育不再隻是特殊學校的事了。如英國在建立全納性學校進程中,聘用誌願者和家長參與改進教學。德國在殘疾人職業教育中,促進企業與學校的合作,開展雙元製培訓。美國的“波特齊計劃”,幫助家長在家庭中輔導兒童(王書荃,1992)。這樣,對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擴大到兒童的生活中,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將各方麵力量統一起來,開展全方位的康複訓練、教育指導、職業技能培訓、生活輔助等。

(五)向特殊教育對象提供終身教育。一體化教育的實施使殘疾兒童不僅接受到義務教育,還使他們借助在普通學校中取得的成就接受高等教育。這樣殘疾兒童的教育就向上延伸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同時也向下延伸,強調開展早期教育的意義。這種將特殊教育向兩端延伸的做法,符合終身教育的精神。

三、特殊教育對象的發展趨勢對發展我國特殊教育的啟示

(一)堅持以人為本,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理想受教育是特殊兒童的公民權。我們應繼承中國曆史上扶助殘疾人的優秀傳統,借鑒國外普及特殊教育的經驗,堅持以人為本,逐步擴展特殊教育對象的範圍,使更多的兒童享有均等的教育機會,並將入學機會延伸到教育的各個層次,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教育機會均等。

(二)更新觀念,提供適合兒童個性特點的教育。依據個性施教的原則很早就被教育家們所認識,在當代國外特殊教育界率先提出並實踐了個別化教育的思想和方法。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評價手段等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教學中應更加強調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三)依據兒童特點,提供生計教育。市場經濟對個體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特殊兒童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這就要求通過一定的教育來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為此,應當依據特殊兒童的特點向他們提供生計教育,使他們學會生存,獲得充分的發展,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

(四)貫徹素質教育精神,培養高素質人才。在客觀上一些兒童的發展確實屬於超常水平,或在某些方麵有突出的才能,應當對他們施以符合其身心特點的教育。發展超常教育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同時也可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這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我們應堅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樹立多元智能觀,積極發現、培養那些有突出才能和天賦的兒童,加速其發展。

(五)正確認識一體化項目中的特殊學習者。在開展特殊兒童的一體化教育進程中,要明確特殊兒童的主體地位。按素質教育的要求應重視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同等的學習主體的作用,發揮他們的潛在優勢,並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使教育總是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麵,引導兒童不斷進步,促進兒童發展。

(六)健全教師資格製度,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我國現存特殊教育師資培養體製仍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於進一步解決。不僅要打破師範生定向性培養模式,將其改造為非定向性培養模式;還應完善特教教師任職資格製度,根據教師所達到的層次和水平授以不同檔次的教師資格證書,以調動教師參加進修的積極性,對達到一定要求的教師提高其待遇,使教師素質得以提高,教師隊伍能夠比較穩定。

(七)加強特殊兒童的家長工作,實現早期發現和早期訓練。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表明,家長在發現孩子的問題後,如果不喪失信心,努力幫助孩子回歸社會,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就可以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實現早期教育和訓練,使孩子的障礙程度得以減輕。因此做好家長工作,開展特殊兒童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教育,應當成為今後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