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郭林在中加之間往來,為她的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尤其是中外電視節目比較研究,提供了方便。
《電視產品在中西文化語境中的對話》一書,就是成果之一。僅從書名來看,研究的視角就比較獨特。郭林從文化學與語言學的雙重視角切入,運用“文化語境”這一概念,在充分辨析其內涵的基礎上,將中西方電視產品置於其視域內進行比較研究,力圖在更高的思維層次上闡明不同文化語境下電視產品的話語溝通必然要經曆誤讀、轉換、認同的過程。這種理性思維和抽象概括,對當代中國電視產品的跨文化傳播有著比較明顯的啟迪意義。
跨文化傳播是一種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曆史文化現象。由於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明的差異,中西方不同語境下電視產品在跨文化傳播中將出現一係列的問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識形態以及不同的體製導致的語境差異把電視產品置於文化語境中研究,對比其中的差異,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電視產品文化語境的特性,減少或避免電視產品在跨國交流中引起的誤解,探尋中西文化語境下電視產品在某些因素上的互為轉換,達到話語溝通時最大限度的認同。
作者對論著中所涉及的理論基礎做了較為明晰的陳述,對不同語境下電視產品在文化、類別、表述等方麵的差異進行了對比分析,不僅從哲學層麵、精神層麵、審美層麵對中西方電視產品做了較為細致的實例解析,而且對電視產品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所顯現的性質、功能、結構差異也做了詳盡的解釋。此外,作者就中西電視產品的不同表述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以中西文化語境下電視產品的話語溝通態勢為切入點,較為全麵地論述了中西電視產品在交流中誤讀的原因、轉化的基本條件和認同的有效途徑:既要承認中西電視產品的差異性,避免“誤讀”,又要自覺地促進“轉化”;既要尊重文化傳統,又要邁向現代化。隻有這樣,才能更快地找到“認同”,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作者在電視產品主觀寫意、客觀寫實兩種表述形式上所做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研究拓展空間,反映出作者對該項研究有較好的整體把握能力,值得肯定。
作者利用自己多次出國的機會,關注西方電視的話語表述方式,以及西方電視產品與中國電視產品話語表述方式的不同,憑借作者多年的實踐經驗,理論聯係實際,開闊了研究的視野。當然,如果能夠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對中西電視產品的文化內涵做進一步的學術分析,本書將更富於深度、更有學術價值。如果全書不是企圖涵蓋“中西”,而是聚焦於“中國”與“西方某個國家”,我想,效果和說服力可能會更強。這也許是遺憾和本書的不足。正是因為不足,我覺得,郭林在這個方麵的研究開了一個頭,她本人和相關學者可以沿著這個題目做下去,做得更深、更透、更好、更係統。
郭林是個追求完美的人,為此,她不怕吃苦。前些年興起了一股風潮(延續至今),在高校當教師,無論你的水平如何,都要想辦法弄個博士學位。郭林也免不了這個俗。但她要讀就想好好讀,踏踏實實讀個博士。於是到北京來找我,想跟我讀博士。我也想帶她。陰差陽錯,我最終沒有與她合作成功。但是,從那以後,她一年至少會交給我一篇論文,與我切磋,年年如此。交往中,非常敬重郭林在學術之路上的追求,佩服她這幾年付出的心血,為她取得的成果高興。
《電視產品在中西文化語境中的對話》一書初稿完成後,郭林又在第一時間把書稿發到我的郵箱,征求修改意見並請我為其寫序。與其說是為這本書作序,還不如說是為作者幾年來的學習和研究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最後,希望郭林在中外電視文化傳播研究領域堅持不懈,力爭拿出更有實力的學術論文和論著。
丁俊傑。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