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博客、微博等麵向大眾的通信工具,促使我們這個社會形成了“自媒體傳播”。
每個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宣傳自己,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態度。每個人也都是自己的記者,並把有關自己的新聞稿發布出來。
這是人們交往的一個新的特點,對人際關係也是有改變的。拿微博來說,也許有很多人把微博當作個人私密的空間,那就沒有“如何經營的”這個問題。但如果你希望把微博作為結識一些人的工具,就需要如同經營人脈一樣悉心打理它。當你微博經營得非常好的時候,就會有人關注到你。
從這個角度來說,微博是一種新的形勢,但是其原理還是接近於我們已經懂得的那些樸素的人際關係交往的道理。
想要有人關注,並與你保持交流,就要有意識地發大家愛看的,而不是自己愛寫的內容。有的朋友開微博後,每天堅持發幾條特別有用的、能夠解答人們生活問題的微博,關注他的人越來越多,關注他的人發現他對曆史、社會現狀也很有見地,這種堅持形成口碑傳播,有幾個微博大號轉發了他的微博之後,他的微博就更受關注。
同時,還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當下發生什麼新聞事件,要針對當下進行回複,這樣就會讓別人覺得你的微博是值得關注的,因為他們能夠通過你的眼睛,去看一些最新的社會動態。
平時應該多做工作,把自己當作一個內容供應商來提供,當內容越來越好的時候,你就能夠把握公眾情緒了。這種情緒你理解了、懂得了,再做其他產品的時候,就增加了成功的籌碼。
轉什麼消息也是一種態度: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個小朋友,上微博的時候總是關注一些類似美食、生活類的資料,但是他的微博轉發的信息,往往都是一些“當紅”的創業者的信息。
從這裏我們看到,在微博上長期發什麼信息,意味著告訴別人你關注什麼,你轉什麼信息,也會意味著你關注什麼。
轉一些創業的信息,顯然比轉家庭小竅門有麵子,雖然他看家庭小竅門比看創業知識等欄目花的時間多。
當然微博畢竟是在一個放鬆的氛圍裏進行的信息接收,所以一直打雞血的微博缺乏真實感。人們也希望得到一些放鬆。
所以我們經常看微博上,有人互相爭論、吵架,有一句話叫“很多事,一認真,你就輸了”。
任何一個正確的觀點發在微博上,都有可能招來一些人的批判和攻擊。如果認真地回複這些攻擊,可能會引來“惡罵”,因為網絡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他不是針對你,而可能隻是個人情緒的一種宣泄,還有可能是你的觀點勾起了他的回憶,因其使他想起了自身的一些不愉快的經曆。
對於圍觀的大部分人來說,不同情憤怒、苦大仇深、義正詞嚴的人。如果能夠看到哪一方以輕鬆、放鬆的狀態麵對這個世界的質疑,吸收一些善意的批評,把一些惡意的攻擊當作他們寫給另一個人看的,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這種瀟灑的態度會得到人們的佩服。
想想我們看待生活是不是如此呢?當看到萬物複蘇、小草發芽的時候,生命的整體形象是向上的,我們內心是油然而生的欣喜。而樹枯草黃時,它的枝葉都是往下垂的,古人才會有“悲秋”這種說法,我們也會有悲涼之感。
說回到人際交往上,假設一個場景,在公司裏,兩個同事發生了爭吵。
A說B太裝模作樣了,明明領導已經口頭答應了,讓A取走一些材料。可是他去找B取資料的時候,B偏偏不給,說他沒有親耳聽到領導的批準,還說按照公司的規定,一定要讓A再去找領導簽字。
B回應說A完全不按照規矩辦事,仗著自己和領導的關係好,就亂說領導批準了,其實什麼紙質文件都沒有,他怎麼可能給A提供這一批文件呢?萬一出了事,誰負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