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蓋棺論定的諡法(1 / 3)

古代帝王和高級官僚及其他有身份的人死後,依照他們生前的事跡行為和品德評定一個稱號,以概括其一生的功過是非,這個稱號叫做“諡”或“諡號”。諡法即評定諡號的原則和方法。

諡法始於西周。《逸周書·諡法解》雲:“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攻於牧野之中,終葬,乃製諡敘法。”周公旦和太公望為周初開國大臣,相傳諡法是由他們兩人創立的。秦統一後,諡法被廢。秦始皇初並天下,與群臣議定典章,製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認為死後議諡是對死者的不恭,失君臣、父子之義,遂下令廢除了西周以來的諡法製度。漢興,重新恢複諡法並立為定製,曆代均沿襲不改,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一項重要的禮製。

諡號是用一些特定的字來表達的,有百餘種之多,常見的如文、武、成、康、昭、穆、宣、平、景、桓、莊、厲、幽、煬、哀等。諡號的含義有褒貶之分,以表達對死者的褒揚、貶斥或哀矜。同一諡號往往兼容多種相近之義,如“文”的含義有經緯天地、道德博聞、學勤好問、慈惠愛民、忠信接禮等,“武”之義包括威強敵德、克定禍亂、刑民克服、安民立政等,凡具有上述品德之一者即可諡“文”或“武”。諡有“善諡”與“惡諡”之別,善者莫大於文、武,如曆史上功德赫赫的周文王、周武王、漢武帝等賢君強帝之諡;惡者莫過於厲、煬,如臭名昭著的周厲王、隋煬帝等昏君暴帝之諡。少年夭折或受製於人的幼帝,每每諡以殤、哀,以表哀矜之情,如漢殤帝、唐哀帝等短祚之君。“聞其諡,知其行”(《禮記·樂記》),根據一個人死後的諡號,可大致推知其生前的作為。

周代諡法僅限於天子、諸侯、卿大夫等貴族階層,一般平民死後是沒有諡號的。天子之諡由臣下議定,“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諡之,以為臣子莫不欲褒稱其君、掩惡揚善者,故於郊,明不得欺天也”(《白虎通》)。諸侯的諡號由本國的卿大夫擬議,然後上報王室審核,天子派代表在葬禮上宣布。《通典》記其製雲:“諸侯薨,臣子跡累其行,以赴告王,王遣大夫會其葬,因諡之。”卿大夫的諡號由禮官“太史”和“小史”具體掌管,“太史掌小喪賜諡,小史掌卿大夫之喪賜諡讀誄”(《通典》)。

諡號一般在人死之後議定,但也有生前定諡的特殊事例。春秋時期,衛國發生內亂,衛靈公被迫流亡異國他鄉,後得到大臣北宮喜和析朱□的鼎力相助,返國重新執政。衛靈公為報答他們的勤政之功,分別贈賜善諡“貞子”、“成子”,以示褒獎,而這兩位大臣得諡時尚健在於世。(《左傳》昭公二十年)此外還有死者生前自定諡號者,如楚共王臨終之際,深感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有辱社稷,自請定惡諡“靈”或“厲”,以示罪己。大臣感其自謙,遂以善諡“共”予之。(《左傳》襄公十三年)

周代貴族的諡號通常為一字,偶爾使用二字,也有多至三字者。《禮記·檀弓下》記載,衛國大臣公叔文子卒,其子請國君擬定父諡,君曰:“昔者衛國凶饑,夫子為粥,與國之餓者,不亦惠乎!昔者衛國有難,夫子以其死衛寡人,不亦貞乎!夫子聽衛國之政,修其班製,以與四鄰交,衛國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謂夫子貞惠文子。”公叔文子一生功勳卓著,兼有貞、惠、文三種美德,一字之諡不足以概括其功德,故賜予三字之諡。這種諡例在當時頗為少見,屬特殊情況。

漢製,皇帝及列侯以上貴族皆有諡。除高祖劉邦和光武帝劉秀兩位開國皇帝外,其餘諸帝的諡號均帶“孝”字,如漢武帝諡“孝武”、漢文帝諡“孝文”等。在漢代皇帝中,高祖劉邦的諡號比較特殊。傳統的諡號並無“高”字,劉邦駕崩後群臣議諡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宜以“高”為其諡,尊號“高皇帝”(《漢書·高帝紀》)。貴族大臣之諡多為一字,功德顯赫者則賜二字之諡,如蕭何諡“文忠”、張良諡“文成”、霍去病諡“景桓”、霍光諡“宣成”等。

漢魏六朝時期,諡法的基本原則是“生有爵,死有諡”,主要依據死者生前的官爵定諡。達官貴人的諡號後常常附以王、公、侯、伯、子等爵稱,如王琳諡“忠武王”、王宏諡“文昭公”、柳慶遠諡“忠惠侯”、劉善明諡“烈伯”、沈君理諡“敬子”等,諡號皆與爵位並稱,保留了周代諡法的一些特點。

按照傳統的禮製,貴族和高級官僚才有資格享用諡號,且須經朝廷議定頒賜。但從漢代開始,社會上一些有名望的人死後,其子弟和門生故吏常常不經過朝廷而私自議定諡號,“私諡其君父及諸名士”的現象時有發生。東漢碩儒夏恭博學多藝,名揚天下,“講授門徒常千餘人”,年四十九卒,諸儒共諡曰“宣明君”(《後漢書·文苑列傳》)。名士朱穆父子俱獲私諡,“初,穆父卒,穆與諸儒考依古義,諡曰貞宣先生;及穆卒,蔡邕複與門人共述其體行,諡為文忠先生”(《後漢書·朱穆傳》)。漢末名士陳寔德高望重,天下稱頌,朝野鹹服,年八十四卒於家,全國各地前往吊唁致哀者達三萬餘人,“共刊石立碑,諡為文範先生”(《後漢書·陳寔傳》)。東漢以後,私諡蔚然成風,獲諡者多是品德高尚的文人才子或不齒功名利祿的著名隱士。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早年為官,後因不滿官場腐敗棄職歸隱,陶醉於大自然之中,寫下了《桃花源記》等不朽名作,死後時人諡之“靖節徵士”,以彰其德。南朝著名隱士劉歊“博學有文才,不娶不仕,隱居求誌,遨遊林澤,以山水書籍相娛,精心學佛。及卒,親故誄其行跡,諡曰貞節處士”(《梁書·劉歊傳》)。私諡不同於朝廷頒賜的諡號,它是由民間人士自行議定的,代表了民間對某人的評價,因而在社會上頗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