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當代最有影響的傳媒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也認為,“如果說17世紀從一種視覺和造型的文化退入一種抽象的文字文化的話,今天我們就可以說,我們似乎正從一種抽象的書籍文化進入一種高度感性、造型和畫像似的文化。”周憲.視覺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網這裏他所指的“文化”即為視覺文化,與通常所指的視覺藝術並不是同一概念,它們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視覺文化使人們觀看圖像的場所發生了變化。

美國當代圖像研究的著名學者米歇爾在他的《圖像轉向》一文中指出,“當代文化正脫離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圖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這不但標誌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標誌著人類思維範式的一種轉換……當代思想與文化則是在一個全球化的視覺文化的屏幕上重演最為古舊的圖像製。”

隨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互聯網的普及和計算機圖像技術的日新月異,人類受圖像侵襲的現象越演越烈。在我們的生活中,“圖像敘事”這一空間時間化的“間隔”通道已向我們打開,“圖像敘事”思維方式的轉變對當代建築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於具有美學和社會學意義的建築來講,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這股旋渦之中。當然,建築學的發展也受其自身發展演變規律的約束,其中,最重要的是戰後對現代主義理性的批判,特別是20世紀後半葉出現的模糊理論、混沌學、耗散結構理論等對經典科學體係的質疑和顛覆,為建築的多元發展鋪墊了必要的理論枕木。當詹克斯以宣言式的口吻喊出“現代建築已經死亡”後,緊接著埃森曼就宣布“後現代建築死亡”,這種建築理論的快速轉換和更替讓當代建築師眼花繚亂,麵對新事物更無法確定自己的應對策略和應有的姿態,隻能憑借所接收到的圖像媒介信息來緊隨時尚的腳步和前衛的步伐,建築創作成為了一種圖像“複製”和“粘貼”的簡單機械操作,滿足於對一些圖解式的時尚複製和拚貼,而對建築自身所具有的人文意義和社會學思考卻淺嚐輒止,甚至不再思考,對建築的關注停留在其感性形象和非本體意義的層麵上,建築更是滯留在“圖像”上,成為圖像的視覺載體、人們感官娛樂的對象和可消費的視覺體驗。建築從二維圖紙變成三維體量之後,又成為一種麵向大眾的二維圖像肌理的抽象、再現與重新解讀。

當代建築呈現出的圖像化設計傾向與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密不可分,科技發展為這種視覺化的演繹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因此,建築出現了絢麗的表皮、異化的形態、對虛擬空間的超現實體驗。建築不再局限於尺度、比例、韻律等傳統意義上的美學定義,開始追求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感官刺激。為了迎合“視覺消費”的大眾化審美趣味,怪異、突兀、個性、非理性、反傳統、非歐幾裏德空間等等成為設計師炫耀和標榜自己作品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