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視覺文化衝擊下中國建築師的應對
既然視覺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時代變革的現實,那麼,中國建築師如何來應對這種轉變,怎樣更好地使這種轉變為當代中國建築學所用,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當今,對視覺文化的極度關注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正如米爾佐夫指出的那樣,“可視性之所以被看重,是因為當今人類的經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視覺化了”。的確,在當代文化的具體發展過程中,人生體驗、情感體驗、審美體驗很大程度上成了圖像敘事的主角,變得可以被圖像化或被圖像所掌握。建築作為時代精神的物質體現,加上自身的視覺特征,在與視覺文化發生對話時要來得更直接而且更加深刻。C.亞曆山大認為,每一座城市、每一鄰裏、每一建築都有一係列隨著其流行文化演進的事件模式,並指出建築和城市的特征都是由這種事件模式所賦予的。與其他建築理論一樣,在思辨的領域內對它進行證實或者證偽都是不切實際的,隻有真實的現象才能最終反映出理論的價值性。當前,確實已經有足夠的現象表明,建築這種圖像化視覺轉向與當前的視覺文化有著間接或直接的必然聯係。建築與視覺、建築與文化之間不可割裂的關係促使建築自身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視覺”類型。
視覺文化在全球的興起為國內帶來了視覺的繁榮和圖像的過剩,但是,由於國內整體環境還沒有形成一種理性對待圖像敘事語言的氛圍,部分建築師往往隻關注圖像帶來的積極一麵而忽視其消極的一麵,圖像的偽真實出現給我們帶來一種虛幻的完美生活圖景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物質世界真實的混亂。所以,我們應該以一種批判的目光對此進行解讀。
建築作為一種反映時代特征的特殊物質構成,在視覺文化下轉化為一種視覺產品,其演化趨勢不可阻擋。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應該以理性的態度麵對這種轉變,關注視覺的消費、圖像敘事的凸起,但並不是說要一味地迎合和逐流,應從自身的空間需要與資源矛盾的角度出發,去創造反映時代、麵向未來的設計。中國的建築學發展道路要從我國現實物質環境和社會文化的特點出發,不斷學習西方的先進建築理念和技術,而不是不求其深層的社會學意義,僅在圖像的層麵上進行單一的複製拚貼。
近年來,境外明星建築師和大公司帶來了相對成熟的視覺文化下的操作模式,往往在眾多項目的競賽中優於國內建築師,“外來和尚易念經”成了一些建築師麵對競賽失利的“阿Q式的精神自慰”。其實,我們應該看到,國外建築師在麵對時代轉變的時候,深入研究了建築與時代的關係,把建築語言作為一種批判的方式引入城市發展的研究中,探討人類未來的生存態勢,比如庫哈斯的“大都市消費理論”、MVRDV的“高密度”與“數據景象”等,而並非是像國內大多數建築師那樣在眾多的圖像資料中去尋找創作的源泉。筆者真誠地希望我國建築師能夠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全新的設計道路,使當代中國建築學能夠在與西方強勢建築文化的對話時發出響徹空際的洪亮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