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當代中國建築圖像化轉向現狀

4.1.1製造“視覺流”

視覺文化中,由於媒體的快速傳播,使建築的視覺圖像形式在弱勢文化中流行更快,範圍更廣,在我國當今更是如此。從“歐陸風”到“北美式”,再到“中國式”住宅的上演就像一部時尚肥皂劇,通過充斥圖像、影像的雜誌、報刊、電視、網絡等媒介,一季一季地刺激著人們的視覺神經,以此來帶動相應的消費,實現建築的商業價值。這種毫無文化意義的建築視覺的堆砌僅僅打造了一批虛偽的文化幻象,這些把計算機當做二維繪畫圖板複製出來的性能上沒有優化、美學上缺乏創意的設計產品對中國建築學的發展毫無實質性的推動。同時,國內的“集群”設計也開始在前幾年猛然躍進大眾視野之中,先有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後有“南京國際建築藝術展”、再到“金華的建築公園”等等,這些集合國內外明星建築師聯袂演出的“建築時尚SHOW”正帶領建築走向“娛樂圈”,建築成了大眾娛樂消費的視覺產品。這種時尚的“視覺流”,在各類媒體的輪番造勢下,獲得建築商業價值之後便銷聲匿跡,遠離了大眾視線。

這種“視覺流”的製造隻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操作和炒作,並非像部分建築師鼓吹的那樣——大力推動中國建築學的發展。所以,在當今社會,建築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視覺文化帶來的一些消極作用。此外,圖像的直觀表達也給建築師帶來了設計上的“意義消解”,僅僅停留在圖像操作的層麵上,忽略了對建築環境語境和深層社會意義的探究。

4.1.2模仿借鑒的“拚貼建築”

當今社會,圖像信息隨著網絡媒介大量湧入,西方先鋒的建築、藝術類雜誌的大肆傾銷,西方建築師在中國的實驗設計,為中國建築師帶來了一股新的建築思維和打破傳統建築模式的勇氣。近年來,確實在國內某些明星建築師身上有所表現,比如張永和、王澍、朱培、馬清運、馬岩鬆等等,但一些建築師利用手中大量的圖像信息,借鑒、模仿的例子也不在少數,KPF風格、邁耶風格,如同春雨過後的雜草般在國內迅速滋生。這種符號化的建築消費削弱了建築原創的審美趣味,大量雷同的視覺符號在各個城市蔓延,使得城市建築趨同化更加明顯,區域特征極度減弱。更有一些是直接拷貝、複製、按圖生產,這種現象在國內呈上升趨勢,比如湖南某地高校的圖書館原樣複製了馬清運在寧波大學城設計的某圖書館、深圳某地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等。這些可能沒有被媒體報道,影響麵相對較小,但2007年德國保時捷因北京一家汽車改裝店立麵改造複製了德國保時捷店麵的視覺標誌——特有的“圓弧形設計”而被告上了法庭,這為我們的建築師上了一堂極好的“知識產權課”。這種圖像資料的泛濫甚至影響到了高校中的建築學子,他們把手中掌握的最新資料加以複製拚貼、更換或者是直接照搬他人概念,參加一些國內的設計競賽,例如,萬科WA住宅競賽和ZTAA“大與小”設計競賽因為參賽作品有1/10的作品直接或間接引用了他人的圖形或理念,組辦方不得不發表聲明取消部分參賽人員資格,最終以東南大學董衛教授發表“抄襲者當以為戒”收尾;國內聲譽很好的某建築院校學生獲得的2006年大學生競賽一等獎直接抄襲了英國AA建築聯盟研究生的畢業設計;“北京GBD500平方米”金獎作品也深陷“抄襲門”。在國外大量建築圖像湧入打開我們設計思維的同時,也在削弱某些人的創造能力,建築專業人士要重視和關注視覺文化帶來積極和消極的雙重意義,不要再落下磯崎新“中國建築師很善於用CAD”這樣極有深度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