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交互式虛擬視覺體驗

媒介技術的快速進步,全球性的數字化網絡連接,建築已經沒有必要像以前那樣,必須以物質實體的方式出現,事件的發生完全可以在物質實體以外的虛擬空間中實現。這種在虛擬現實中互動式的視覺體驗是建築學的一個新概念。這種交互式對話,依賴圖像技術的成熟,人們在虛擬空間中完全可以實現建造、體驗、操控建築空間,從而使得作為事件發生主體的人變得更加主動。相對於傳統的建築實體空間,這種空間是動態的、即時的、嬗變的、易觀的,是一種人類圖像領域未曾嚐試過的空間視覺體驗。

蓋裏的作品由於是曲麵拚貼集合構成,因此,麵對他的複雜建築設計,施工人員不可能在腦海中預先勾勒出完整的畫麵,也不可能完全預計到施工中各係統潛在的矛盾。為了能使施工員理解其複雜的空間、多變的形式,準確地與其他人進行合作,蓋裏事務所進一步研究、運用計算機圖形技術進行空間圖像模擬。比如,針對瓦爾特·迪斯尼音樂廳項目,蓋裏事務所特意引進了瓦爾特·迪斯尼圖像工程公司開發的四維虛擬現實軟件對音樂廳進行空間圖像模擬。在設計講解、施工交底甚至施工過程中,各方人員暢遊在迪斯尼音樂廳的虛擬現實中,共同探討各種複雜的空間、技術細節。在未來的不久,相信這種視覺體驗將會走向大眾。

美國的漸進線事務所在技術應用上同樣走在前沿,他們設計了一個虛擬的“古根海姆博物館”。這種虛擬的建築空間,隻存在於虛擬世界之中,他們將類似網絡互動的視覺經驗帶入了未來博物館的形態設計,結合網絡媒介將空間的概念拓展到數字虛擬的視覺環境之中。這種模式為未來的博物館空間構建了一個框架,將會使世界各地更多的人進入這種互動式的虛擬空間,並為他們提供一種獨特、便捷的視覺體驗。他們建造了一個所謂的“空間船”,人們一旦進入這個空間仿佛來到了一個數字化的虛擬空間。“空間船”設置了360度環繞投射係統,內部界麵全部被投射了高清晰度的影像畫麵,同時,室內還安裝了具有高靈敏度的傳感器,人們進入之後,通過預先設置的程序可以與“虛擬世界”進行互動。這有點像網絡世界中的遊戲,不同的是,被這個數字化的空間包圍後,人有了一種完全與物質世界隔離的感覺,也就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比特人”,也就是他們定義的“超身體”。

3.5小結

本章主要論述了當代建築在視覺文化下,建築的圖像化視覺轉向在幾個層麵的演化和表現,並通過大量實例分析闡述了這一轉向的現狀。隨著視覺文化在各個層麵的影響不斷加深,必然會推動當代建築以一種全新、更加多元的形式顯現,以此反映這個時代的特征。同時,建築已經不再像脫掉“繁縟裝飾外衣”後的現代主義那樣,執著地追求單一的功能和使用效率,而是在此基礎上接納了一種新的價值意識——“建築視覺消費”,因此,建築師會毫不猶豫地對這種建築圖像化轉向展開急切的追求。無論建築師對極少主義的推崇,還是對平麵化二維肌理的溺愛,或是對數字化視覺的探索,都將會在此基礎上不斷演變出更具圖像敘事特征的建築表達,追求建築的“畢爾巴鄂”式視覺消費附加值。視覺文化的不斷發展必然促使建築的圖像化視覺探索在多學科層麵上展開,特別是對其他視覺藝術的借鑒,除了以往的繪畫和雕塑外,更加關注了平麵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等,媒介和技術的快速革新必將加速建築向這種圖像化視覺的進一步轉變。

4結語:對建築圖像化轉向現象的思考

當代中國處於一個易變的年代,特別是新事物出現的時候,往往缺乏有效的價值判斷,建築領域也是如此。視覺文化的凸起,圖像敘事語言在社會各層麵不斷擴大影響,消費文化、大眾審美泛化等時時刺激著當代中國建築師的思維模式,西方建築學的強勢語言對當代中國不斷進行著“文化殖民”式的入侵,急於尋找出路的國內建築師們正在積極探索麵向未來的中國式空間形態,但是,由於自身的價值體係不完善,在探索的過程中難免就會出現一些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