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舟山市竹山公園的曉峰嶺上,坐落著一座名叫“三忠祠”的祠堂,裏麵供奉著三尊人物塑像。這座祠堂是為了紀念鴉片戰爭中與英國侵略軍浴血奮戰、壯烈犧牲的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而建的,其中葛雲飛的故事最讓人難忘。
葛雲飛曾經參加朝廷武考,高中武進士後,開始軍旅生涯,在浙江任職多年,官至定海鎮總兵,一直帶兵守衛東南沿海。他對曆代著名將領非常仰慕,尤其對嶽飛“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的名言讚賞不已,還把漢代到明代11位名將的事跡編寫成《名將錄》,用來鞭策自己。
作為統率一軍、鎮守一方的武將,必須將德高尚,武藝高強,才能使將士敬服。葛雲飛16歲時就能開六鈞硬弓;31歲時,能用60千克大刀,舉起一抱粗、20米長、約重200千克的棟梁,臂力大得驚人。他曾在率部出海追捕海盜的時候,身先士卒,親手擒拿大盜11名,斬取首級12顆。他那高超的武藝和無畏的精神,征服了所有部將,還鼓舞了士兵們的鬥誌。
不僅如此,葛雲飛生活非常簡樸,又常深入軍營,與士兵同甘共苦。每當天寒地凍之時,他便令人給士兵縫製棉襖。一日,家人從家裏給他送來皮衣,他說:“士兵們冒著風霜雨露站崗,我怎忍心一個人溫暖?”於是他著布衣麻袍如故。士兵們聽說這件事後,無不感動敬服。他治軍非常嚴格,紀律尤其嚴明。曾有一個士兵拿了百姓一些芋頭,被葛雲飛知道後,被處以鞭刑至流血。當地百姓都讚譽葛雲飛為“好官”。
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於6月7日攻陷了定海。1841年3月,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兵3000進駐定海,英軍退出。定海三麵環山,毗鄰大海。為增強定海防務,葛雲飛請求在各處增築炮台,甚至請借3年薪俸,願意自費修築,卻遭到上司的堅決拒絕。後他又請求增添大炮和戰船,以備水戰,仍未引起上司重視,上司反而禁議水戰。葛雲飛無奈,心知徒守必敗,遂暗暗發誓唯有竭力殺敵,以身殉國。
8月12日,英兵2萬餘人大舉進犯定海。壽春鎮總兵王錫朋出守曉峰嶺,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守衛竹山門,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則率部踞守土城,當敵之要衝。
幾日下來,葛雲飛帶領眾將士多次擊退英軍的進攻,但英軍還是仗著優勢兵力,輪番進攻。官兵們日夜苦戰,不能休息,而食物又供應不上,人馬饑疲交加,且連日陰雨,戰士衣甲盡濕,作戰條件艱苦卓絕。葛雲飛從早到晚都沒有時間休息和進食,餓了隻是吃幾塊米餅充饑。當地的百姓冒著炮火給他送來親手燉熬的參湯,他卻搖搖手拒絕道:“將士們都忍受著饑餓奮勇殺敵,我怎忍心一個人喝?”於是,他叫來軍營裏的夥夫,令其將那熱騰騰的參湯倒在了軍營所煮的茶水中,讓每個人都分到一碗茶水一起喝下。全軍將士無不深感振奮,倍添鬥誌。
17日拂曉,大海的上空彌漫著濃霧,能見度很低。英軍利用大霧天氣,乘清軍饑疲交加,駛艦進犯。葛雲飛登上炮台,親自開炮,擊中敵軍艦上火藥,敵艦當即焚燒,片板無存。英軍此次居然驅使了從廣東、福建招攬的1萬多名亡命之徒,自己躲在後麵施放冷槍,並配合炮擊,分批輪番進攻,向清軍發動總攻。
漫天的槍火和炮火燃燒著整個土城,照亮了整片天空。葛雲飛的臉上一片凝重之色。英軍已經分三路兵力三麵夾攻關山炮台,情勢十分危急。此時,已經到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時候了。想到這裏,葛雲天心潮澎湃,撩起戰袍就地而跪,麵朝北方向天朗聲自語:“我已力竭,不能為國滅賊,就算是戰死也愧對我的職責!”然後他毅然起身,帶領親兵200餘人,衝出炮台迎敵奮戰。
當英軍攻入關山炮台南部,將士們人人持刀與敵軍近身搏鬥。葛雲飛衝在最前麵,手中的大刀砍折了,就再拔出兩把佩刀,衝入英軍搏殺。他帶領親兵轉戰殺出1000多米,殺敵無數。當衝到竹山門,剛要登山時,不幸被敵人長刀劈麵,再加以被火槍圍攻,身受40多處傷。當一顆子彈擊中胸膛,葛雲飛強忍劇痛,倚靠在竹山門的崖石邊,雙手仍舉刀作殺敵狀,直至咽氣仍雙目圓睜、屍身不倒。
定海一役,三總兵率眾英勇搏鬥,浴血奮戰六晝夜,這是鴉片戰爭中我國軍民抵抗最為激烈的戰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