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之光李四光(1 / 1)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新中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1902年,他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湖北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因為不能塗改,於是他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麵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1905年,16歲的他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曾讚賞李四光的誌向,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青年時代的李四光看到祖國因為科技的落後而被動挨打,於是懷著“科學救國”的雄心,奔赴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地質學,開始了他的地質生涯。獲得碩士學位後,他婉言拒絕了當地一家礦山公司的高薪聘請,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回到祖國,在北京大學地質係擔任教授。

回國後的李四光致力於中國地質學的研究。為了進一步探討地殼表麵各種痕跡的規律,李四光不畏艱險,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實地測量觀察地層構造。

白天,他帶著助手翻山越嶺,勘測采樣。因為扛著測量儀器,背著拾取的岩石標本,沉重的包袱讓他們累得氣喘籲籲;時常還要在峭壁上測繪、采樣,而身下就是萬丈深淵,這讓他們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晚上,他們露宿野外,李四光就在帳篷的油燈下繪圖、計算。夜晚野外的氣候環境非常惡劣,不是悶熱難忍,就是比冰窟窿還冷。

終於,李四光在翻越太行山東麓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很像冰川條痕石的石頭。而隨後在大同盆地的考察,使他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判斷。於是,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全體會員大會上,李四光大膽地提出了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看法。

會場上一片嘩然,舉座皆驚。

到會的農商部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聽後輕蔑地一笑,搖搖頭說:“這不可能。就靠你們中國人自己,就能發現中國存在冰川?”

一位頭發花白的中國教授仔細地看了李四光帶去的標本和有關報告書後,摘下眼鏡,長歎一口氣,說道:“很難相信啊。這些當真是中國所有?”

麵對眾人的一片質疑,李四光心中充滿深深的無奈。

從19世紀以來,就不斷有德國、美國、法國等國的地質學家到中國勘探礦產,考察地質。但是,他們都沒有在中國發現過冰川現象。因此,在地質學界,“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已經成為一個定論。

為了推翻這個定論,除了自己要付出巨大的艱苦努力,還要頂住學界所有懷疑的壓力。原本跟隨他的幾個學生都開始動搖,有的放棄學業參加革命,有的直接出國深造。李四光沒有放棄,中外學界的質疑否定反而激起他的萬丈雄心。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黃山考察,發表了《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論文。此文和幾幅冰川現象的照片,終於引起了一些中外學者的注意。德國地質學教授威斯曼到黃山考察後讚歎道:“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發現。”李四光10多年的艱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國科學家的公開承認。

可是,李四光知道,這還遠遠不夠。於是他幹脆把家搬到發現存在第四紀冰川現象的廬山上,又在廬山腳下建立了一個冰川陳列館,更深入細致地進行冰川研究。可惜,陳列館不久被國民黨軍隊夷為平地。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四光拒絕了蔣介石要他出任教育部長的邀請,顛沛流離到了重慶。八年抗戰期間,李四光始終沒有放棄他心愛的地質研究。由於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的勞累,他的身體嚴重受損,後前往英國療養。

1949年,當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年老多病的李四光不顧一切,毅然回國。在祖國的懷抱中,李四光的地質學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他以多病之軀,為新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