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誠華僑陳嘉庚(1 / 1)

到過廈門的人,很少有不知道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的。這不僅僅因為那裏景色怡人、英才輩出,更主要的還在於,它們都跟一位曾經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聯係在一起。

陳嘉庚是20世紀上半葉東南亞一帶聞名遐邇的華僑企業家、“橡膠大王”。他出身於華僑世家,誕生在集美這個小漁村裏。青年時期赴新加坡隨父經商。後其父生意失敗,欠下債主一大筆錢。

年輕的陳嘉庚在新加坡艱苦奮鬥了4年時間,終於有些盈利後,他並沒有立刻籌集資金投資創業,反倒是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父親當年的債主。

家人都反對他這麼做,理由是新加坡當時的法律規定“父債子免還”。

朋友們也不能理解,有人疑惑地說:“你的經濟狀況這麼拮據,為何還去還債?”

新加坡商界的一些人更是嘲笑說:“他這是犯傻呢!”

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隻是鄭重地回答:“我們中國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我要取信於世界,絕不把臉丟在外國人麵前!”他立誌要將父親的債務全部還清。

到1907年為止,陳嘉庚連本帶利還清了父親所欠的債務。此事成為新加坡華人商業史上一大佳話,他一諾千金的信譽迅速傳遍了東南亞。此後,人們十分相信陳嘉庚的商業道德和信譽,都願意與他做生意。最終,陳嘉庚從事菠蘿種植、加工和橡膠、製造等實業而獲得成功。

跟許多海外愛國華僑一樣,陳嘉庚致富後不忘苦難中的祖國。他不但加入同盟會,資助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而且還在1928年日本製造濟南慘案後,義無反顧地領導華僑各界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陳嘉庚帶頭組織南洋華僑一起捐款賑災,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南侵,很多華僑紛紛避難海外。陳嘉庚作為一名極有影響力的愛國企業家,早已是日軍想要抓捕的對象。在家人和各界友人的極力勸說下,他被迫隱居在印尼一學生家中。

一天,窗外又響起了尖銳刺耳的鳴笛聲,然後大街上傳來一片人群驚慌、紛亂的腳步聲,緊接著又傳來稀疏的槍聲。

“先生,日軍又在抓人了!”學生臉色蒼白,小心地拉緊窗簾,又將門窗檢查了一遍。

“莫慌。”已是年近70歲的老人顯出飽經滄桑的睿智和淡然,“來,坐到這來。”

學生坐在陳嘉庚的身邊,不知怎的竟生出了幾分勇氣,心裏的恐慌漸漸散去。

“你看這是什麼?”陳嘉庚從身上拿出一個小藥盒並打開,學生看後驚訝萬分。這是氰化鉀,人服下立刻死亡。

“人生自古誰無死。”陳嘉庚坦然自若地說,“萬一不幸被捕,敵人必強我做傀儡,我絕不從!寧可一死以謝國家!”

陳嘉庚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也是一位畢生熱心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他堅信:“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

1913—1920年,陳嘉庚在集美先後創辦中小學、師範、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學校,並逐步發展,在昔日偏僻的漁村裏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1921年,他獨資創辦了廈門大學。後來即便在經濟艱難的時候,他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

在當時的華人企業家中,比陳嘉庚富有的人為數不少,但為國家和民族興學育才、始終如一地慷慨捐贈而自己一生過著非常儉樸生活如陳嘉庚的,則極少。他辦學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毅力之堅,為中國及世界所罕見。在陳嘉庚的倡導下,許多華僑也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新中國成立後,陳嘉庚雖已耄耋之年,仍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為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