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總理拉美旋風(2 / 2)

中國從該地區的進口中約有三分之二集中在五種產品上——大豆、銅、石油、鐵和鋼材。這五種產品中有四種占了巴西對華出口的80%。僅銅一項便占了智利對華銷售的80%左右,秘魯對華銷售的60%左右;同時,哥倫比亞對華出口中的85%是石油。這種拉美對華出口多樣性的缺乏並不一定是劣勢,特別是在其他地方的出口產品和服務較為多樣化的情況下。不過,巴西並非是唯一一個對其工業發展健康和未來表示深深擔憂的國家,其工業近年來一直處於停滯狀態。中國計劃進口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的中型飛機和巴西牛肉,這可能會減少其對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憂慮。但巴西、墨西哥及其他拉美國家仍視中國為產品製造方麵的主要競爭對手,哥倫比亞與中國的自貿協定就已因該國製造商的反對而停滯。

相較於巴西之行,李克強總理對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的訪問顯得更為低調。誠然,在每一站,中國都會表達強有力的承諾以便進一步擴大已有的重要貿易往來,也會宣布許多項目計劃。雖然這三個太平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已放緩,但仍呈正增長,而且與巴西不同,它們都沒有麵臨巴西經濟快速衰退的緊迫性。對這三國而言,中國是其第一或第二大貿易夥伴,與秘魯和智利的自由貿易活動也已持續了一段時間——並在與哥倫比亞籌備類似的協定。正如中國對秘魯采礦業的投資一樣,修建從巴西經秘魯到大西洋的鐵路線提議,已在該國引起關注。智利與中國的貿易增長迅速,現在每年達340億美元左右(約是秘魯經濟的兩倍,巴西經濟的三分之一)。然而,中國在智利的投資受到了該國對外資礦禁止的限製。中智兩國簽署了約35億美元的貨幣掉期協議,旨在進一步推動貿易發展,而且目前正在提議在智利設立一家人民幣清算銀行,這也將是南美第一家人民幣清算銀行。

自始至終,李克強總理的出訪旨在加強經濟關係—貿易、投資和融資,很少關注治理問題或其他問題。過去三年中,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共出訪了十多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包括該地區七個最大的經濟體,以及哥斯達黎加、古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國。經濟,而非政治或意識形態,已成為中國與拉美關係的決定性因素。當然,也許中國與古巴的特殊意識形態關係除外。中國也沒有通過貿易或投資活動表現出對拉美國家內政或政策的企圖。隨著中國投資和利益的持續增長,是否會尋求對相關政策問題施加更大影響,我們不得而知——但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未這樣做。

李克強總理的訪問似乎還確認了中拉關係的另外兩個特點。第一,中國致力於與該地區發展更為長期的關係。與大多數投資者和貿易夥伴不同,中國不太關心各拉美經濟體當前的經濟表現或麵臨的政治挑戰。相反,中國主要關心的是這種關係將如何服務其未來需求。比如,大多數其他投資者和債權人因相關的經濟風險和政治風險而竭力避開委內瑞拉和阿根廷,但中國一直在維係著與它們的關係——也許是認識到,無論短期內發生什麼,都不會影響這兩個國家的石油和農產品供給。第二,中國越來越不僅關注雙邊關係,而是與該地區作為一個整體發展關係,以及與各個分地區發展關係。今年在北京首次召開的、新的中國—拉共體論壇便是中國對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處理方式的最好例證。六年前,中國成為泛美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成員國,在美洲國家組織(OAS)中擔任了近20年的觀察員。中國有理由為其在拉美建立的廣泛關係而感到自豪。這個地區與美國在曆史、經濟和政治上都有聯係,但中國尚未在此公開挑戰過美國或尋求取代美國。

雖然拉美與中國的關係在擴張和快速發展,但對中國所做出承諾的本質一直仍存有顧慮。盡管雙方在貿易和投資多樣化方麵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中國被認為主要關注於確保從拉美進口原材料和向該地區出口製成品,甚至中國的基礎設施貸款和投資都被認為主要是為了方便接近自然資源、降低商品提煉成本和運輸成本。簡言之,拉美國家可能會某種程度對中國與它們形成的經濟關係越來越感到不舒服。當然,中國完全有權製定自己的戰略和政策以便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拉美到目前為止也都歡迎與中國發展關係,並從這種不斷發展的關係中獲益。現在,主要該由拉美政府和企業發揮更大主動性,製定對華經濟合作的新方式,明確與亞洲夥伴發展未來關係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