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出路

科技與人文

作者:朱學東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農村也會出現自然的衰落凋敝,但是,今天中國農村的衰落,基本不是自然過程

今年春節時期,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引發了關於鄉愁的爭議。

其實,這種寄托鄉愁的文字,這些年雖然說不上汗牛充棟,也是數不勝數。但是,除了少數的高質量反思文字,大多如蜻蜓點水,或居高臨下,或一廂情願。

我對農村問題有著遠深於一般人的關切。作為出身農村,至今父母兄弟仍在農村生活,自己也每年多次回家走訪的人,我的根深紮在故鄉農村的土地上,自認為至少對於我的故鄉農村的認知,有著獨特性,既擁有一般調查人員和記者無法掌握農村變化的真實信息,也有著媒體工作者所擁有的對其他農村地區的書麵了解;既看到農村的自然凋敝和人為摧殘,也看到了工業化的巨大魔力,以及隱含其中的貪欲魔鬼;既有親曆,也有旁觀;既有切身的利益關聯,也有退後一步的冷靜思考。

這也是我對於建嶸《訪法劄記》這本書感興趣的原因。

於建嶸在這本書裏,主要介紹了歐洲農業大國法國的農村和農業生活,尤其是法國政治體製中農民的利益表達機製以及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我印象最深的是,同樣是農業大國,法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之高,其對法國乃至歐盟政治影響之大,是中國社會完全無法理解和想象的。

《訪法劄記》介紹說,2007年,法國農戶不足60萬家,農業人口僅占法國勞動力總數的3%,農業產值大約630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左右。

但是,法國農民卻是國內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中的一支。

於書援用法國社會學家埃爾維厄·貝特朗的觀點:“要想在法國當個傑出的政治家,你必須一腳踏在巴黎,一腳踏在農村”。

於建嶸書中提到,聽法國人說,在法國要當選總統,就要喜歡喝酒、女人和農民。盡管是調侃,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法國的政治現實。

根據中國官方發布的統計數字,2007年,中國鄉村人口數量是 7275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55.1%;2007年農業生產總值達到2891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1%。但是在中國,盡管每年政府新年的第一號文件都給了農村,農村的情況卻越來越不容樂觀。

何以法國農業產值比重那麼小,農業人口那麼少,也沒有每年一道一號文件保駕護航,但法國農民卻如此深地影響著法國政治?

《訪法劄記》告訴我們,這與法國農民高度的組織化緊密相關。

法國的工人和農民可以同時加入不同的工會和農會組織,各組織之間有一定競爭性。這些組織向上為會員爭取權利,向下做好會員服務,誰能更好地為會員服務,維護會員的權益,會員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