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兒飛去 心亦不再
淒清長夜誰來 拭淚滿腮
是貪點兒依賴 貪一點兒愛
舊緣該了難了 換滿心哀
怎守得住 這頭猜 那邊怪
人言彙成愁海 辛酸難捱
天給的苦 給的災 都不怪
千不該 萬不該 芳華怕孤單
林花兒謝了 連心也埋
他日春燕歸來 身何在
這是電影《阮玲玉》的主題曲,張曼玉是真的成熟了,這一部電影讓她搖曳生姿,徹底地擺脫了“花瓶”的稱號,她是美麗的,也是孤單的,一如當年的阮玲玉。
阮玲玉是美麗的,從她當年的幾部電影就可以看出,雖然當年的拍攝狀況和演技確實爛的可以,但這一點也不妨礙她的美麗。她多是飾演一些軟弱的女性,最經典的鏡頭便是掩麵哭泣,梨花帶雨,我見猶憐,難怪乎有那麼多的影迷。
阮玲玉是孤單的,她出身不好,是一個下人的女兒,又從事著為上流人物所不恥的“戲子”的職業,她幾乎交不到什麼真心的朋友,身邊的人都不能理解她的痛苦。嫁的人又是那樣的不堪,她即使有心事也不知如何說。好不容易碰到唐季珊,以為找到了可以讓自己依靠一生的人,誰知亦是鏡花水月。
那個年代的大上海,看似繁華,卻是個藏汙納垢的地方,誰也不知道,哪一天,也許這繁華的假象就要被撕破,露出這原本醜陋的一麵。在這亂世中,誰不想緊緊抱著一棵浮木,在最後的時刻拯救自己呢?
張愛玲是個愛極了上海的人,但她自己也說,上海是個奇怪的地方,它不中不洋,吸收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國曆史的沉澱與殖民文化在這裏各不相幹地發展著,擠壓出上海這樣畸形的文化,但上海人自己卻反倒喜愛這種文化,並孜孜不倦地將其發展壯大。
這段話幾乎是道盡了上海的本質,它不中不洋,在各種文化的夾縫中滋生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圍,但卻反倒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但它畢竟是最後的浮華,誰也不能保證上海會一直這樣下去。阮玲玉骨子裏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女子,但她生活在這樣的上海,從事著這樣的職業,讓她與其他人漸漸不同起來,她說:“我是阮玲玉,可我也是年輕人啊。”
可是她似乎是低估了這環境的影響力,她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會引起這樣大的反應。她氣憤張達民的胡言亂語,但她不屑於去辯解,她以為清者自清。可是她沒想到,周圍的人會背離她,原本那些喜歡她的影迷,如今紛紛指責於她。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啊,竟然會讓這個世界如此的厭惡。
當她走到路上時,會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她工作時,會有人指桑罵槐,連她愛的那個人啊,都不再關心她,在她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冷漠地對待她。
她一直都是個膽小謹慎的人,從不曾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她隻是選擇聽從自己的心,也沒有妨礙到其他人的利益,為什麼老天爺就不讓她活下去呢?
但她很鎮定,她如往常一般,去參加宴會,給每一個支持過她的人都敬了酒,她還跟她的兩個朋友約好明天一起出門,誰也不知道,她已經下定了決心。
回到家裏,依舊是空空蕩蕩,她走到床邊,拿起準備好的安眠藥,吞了進去,然後開始寫遺書。她在回想她的種種,從開始一直到現在,她想到那個讓她深惡痛絕的前夫,是他毀了她的一輩子,她再想到她的愛人,唐季珊,直到現在,她仍然是愛他的,可是他在哪兒呢?
她還想到了那些將她的私事到處宣揚的人,那些詆毀她的人,最後,她無可奈何地寫下:人言可畏啊,人言可畏。就像歌詞中寫的那樣:怎受得住這頭猜,那邊怪,人言彙成愁海,辛酸難捱。她沒有被曾經的困苦生活打倒,卻輸給了這些流言蜚語,可笑又可歎。
寫完遺書,她還有一絲清醒,她用這最後的時間,撥打了唐季珊的電話,問他:“你愛我嗎?”可是那人還沒睡醒,根本沒有聽清她在說什麼。
她聽著他的聲音,突然覺得一切都沒有了意義,話筒從她的手中滑落,她再也沒有力氣去愛,去恨了,就讓那些流言蜚語隨著她的死亡離去吧。
願一切的愛恨都不再打擾她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