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紅裝愛武裝之梁祝(1 / 1)

一段遠古的愛情,漫過歲月,穿越時空,像風華絕代的女子,由遠而近,姍姍飄來

默默地徘徊在窗前,讓激動靜止於寂寥。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惟恐驚動了低訴情語的蝶兒。

蝶兒,仿佛從西雙版納趕來,嬉戲在兩弦上下,層層疊疊,密密匝匝。

書聲,蝶語,從弦上緩緩流出。天上宮闕,一時不知今昔是何年。

一卷薄薄的愛情,翻來覆去地咀嚼,滿口的苦澀,在唇齒之間遊弋。

一聲沉雷,將怨恨、聚散擊得遍體鱗傷。曾經的誓言,被陣陣狂風吹落,落於生與死長眠的時空。

一座孤墳,煢煢孑立,拉開一道長長的思念。

風吼。雨泣。

蝶兒突然沒命地逃,大約是被一串串轟鳴的淚聲所驚嚇,瞪著恐懼的眼睛望著我,望著曆史。

心碎。弦斷。隻有餘音繞梁。

人醉了,夢亦醉了,醉了多少人的魂。一醉就是千年的美麗。

多情的蝶兒哪肯離去,依然守候在記憶裏,編織著亙古的纏綿和淒美。

是誰,在愛情史冊裏,留下了最經典的一頁?

這是關於梁祝的傳奇,據說堪比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我不喜歡這種說法,梁祝是我們中國的故事,有著中國古代深厚的文化背景在裏麵,國外的故事怎能與之相比,我一向不愛看國外的東西,總覺得與我所生活的環境相差太遠,還是喜歡我們老祖宗的東西,博大精深,耐人尋味。

《梁祝》的提琴曲我不知是聽了多少遍,雖然它長而又長,聽到我的姐妹們頭都痛了,但我還是願意去聽,每次聽都能聽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然後把自己投身於那個故事,或是他們自己,或是旁觀者,或是他們的父母,或是他們的同學,每次都能想出了一個不同的故事,但我亦不敢多想,怕是自己過於地沉浸於他們的故事。

祝英台是大家小姐,她讀了書,她愛讀書,正因為她想讀書,所以她想去書院,隻有在那裏,她才能讀到好書,她才能與和自己誌同道合的人分享自己的心得。她也知道父母是不可能輕易讓她出門的,不過她不怕,爹娘終究是疼她的,最後肯定是拗不過她。果不其然,在她的種種“陰謀詭計”之下,爹娘隻好鬆了口,同意她女扮男裝去書院讀書,不過一切要千萬小心,切不可被人發現,她忙不迭地應聲,隻要能讓她去讀書,有什麼不可以答應的。

我不相信英台的爹娘會為了討好馬家而罔顧英台的想法,寧可把她逼死,也不願成全她和梁山伯,若他們是這樣冷心冷腸的父母,他們就不會同意女兒去書院讀書,而是把她關在家裏,這樣不是可以一勞永逸,解決所有的問題了嗎?他們必定是疼女兒的,他們定是怕梁山伯不能照顧好她們的寶貝女兒,所以才會反對。

於是英台帶著求學的欣喜出門了,她並不知道她會遭遇什麼樣的故事?是喜,抑或是悲?

誰讓她遇到的那個人是梁山伯呢,本來她也是下定決心是要好好讀書的啊,怎麼能輕易地被這兒女感情打亂了自己的打算呢,可是山伯是這樣的難得,他細心又體貼,卻又忠厚老實,與自己同榻而眠三年,都未曾發現自己的女兒身份,最最難得的是,他與自己誌同道合,經常兩人相談到深夜也不覺倦。自己讀完這三年的書,怕就再也出不了門了吧,爹娘必會為自己尋一門好親事,然後便是由一座高牆移到另一座高牆,終生也無法逃離,若是這樣,當初又何必千方百計地出來讀書呢?

英台心中暗暗謀劃著,若是嫁給山伯,他必會一生待自己極好,他自小便有治水的宏願,在他身邊,自己必能施展所學,一嚐抱負,她下定決心,要在離開書院之前把自己的心意說與山伯知曉。

不知道在十八相送的時候,英台是如何地氣惱,那呆頭呆腦的梁哥哥始終也沒有明白她的意思,不過最後英台還是鼓起了勇氣,假托九妹之名,把自己許配給了他。

回到家中,便在日日盼著,卻不料,父母竟先將自己許給了馬家,她心中定是極不情願的,她還要等她的梁兄呢。

然而在亂世之中,祝家家大業大,早已惹人嫌疑,幾番有人想打她家的主意,若想在這亂世中保全自己,除了與握有實權的馬家聯姻,實在別無他法。我想英台最後終是明白了爹娘的苦心,她做了十多年的大小姐,一直有著自己的驕傲任性,可她今日才明白,她的驕傲有時正是用她爹娘的低頭換來的,她享受了這許多年的快樂時光,是時候為她的家族做一點犧牲了。

可她萬萬沒有想到,她的癡心的梁兄竟會一病不起,並隨而死去,當她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她明白自己沒有辦法完成父母的囑托了,她的愛人已經離去,她還有什麼絲毫活下去的理由呢?如果說生離已經將她的心帶走,那死別就是將她僅剩的軀殼也給摧毀了。

於是這世上便有了一曲蝴蝶戀的傳奇,它是在說,偉大的愛情,即使死亡,也無法將彼此分開。

蝶兒蝶兒莫雙飛,雙飛莫如長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