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曾經在杭州、蘇州當過刺史的白居易在離開江南後寫下了“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的詩句,這位輾轉多地的大詩人,雖然在洛陽定居已久,卻對江南,尤其是杭州念念不忘。究其原因,西湖之美大概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像他自己在詩中所言:“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這裏留有他為官一方留下的諸多印跡,綠柳成蔭的白堤,山中幽靜的韜光寺,等等,所以他在《西湖留別》的末聯雲:“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
古往今來,西湖之美不知有多少人在描繪,它山水相合,濃淡皆宜。同樣在杭州為官的大文豪蘇東坡也忍不住要對西湖大加讚賞,並成為千古絕唱: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如今,西湖以它“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風姿和“人間始覺重西湖”的人文贏得了世人的青睞,在2011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景觀,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西湖的自然山水。
波光瀲灩的湖麵是西湖的核心,在堤、島的“分割”下,5.6平方公裏的西湖水域形成了五個水麵,按麵積大小依次是外湖、西裏湖、北裏湖、小南湖和嶽湖。
外湖東起湖濱,南達長橋、雷峰夕照景區,西到蘇堤春曉,北抵白堤,是麵積最大的一塊水域,占了西湖水麵的三分之一強。這裏視野開闊,畫船悠悠。在外湖靠近蘇堤春曉附近,有人工堆疊形成的三個島:小瀛洲、湖心亭和阮公墩,它們不但是各具特色的水上園林勝跡,還是環顧湖光山色的極佳視景點。外湖不僅水域寬廣,周邊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柳浪聞鶯、雷峰夕照、三潭印月、蘇堤春曉、平湖秋月、斷橋殘雪等最著名的“西湖十景”,都緊緊圍繞著外湖,因此,可以說外湖凝聚了湖上風光的主要內涵,成了遊湖者必到的地方。
西裏湖東臨蘇堤,南接花港觀魚公園,西達楊公堤,北至趙公堤和曲院風荷公園。西裏湖南北寬,東西窄,非常適合自劃船行駛,這裏是目前西湖最為寧靜的水域之一,從蘇堤上向西看去,近處水平如鏡,遠處山色翠微,脈脈含情。每到傍晚時分,外湖的大部分手劃船都會穿過蘇堤的六橋劃向西裏湖中停泊,成了暮色時分非常美麗的一景。西裏湖也是西湖風景名勝區從湖光向山色的過渡,從此往西,就進入了林木繁盛、終年綠意環繞的湖西群山。
北裏湖在白堤、孤山以北,寶石山、北山路以南,俗稱裏西湖。其水麵走向與西裏湖恰好相反,南北窄、東西寬。西裏湖麵積雖小,但緊鄰的人文景點非常豐富,斷橋殘雪、放鶴亭、林社、西泠印社、北山路民國建築群、葛嶺,等等,均繞湖而布。這裏山依水,水映山,堪稱西湖湖山依傍、嫵媚多姿的“代表作”。
小南湖和嶽湖分處西裏湖南北兩端,水域麵積較小,卻頗有秀雅的特色。小南湖東為蘇堤的映波橋,南為太子灣公園,西、北是花港觀魚公園,東南角和東北角分別有蘇東坡紀念館和馬一浮紀念館,南屏山和南高峰的秀麗山色映入湖中。嶽湖因其北麵與嶽王廟相接而得名,東臨蘇堤跨虹橋,南為玉帶晴虹橋,西連楊公堤,北麵是嶽廟。嶽湖如今成為曲院風荷的一部分,每到夏日,曲橋兩邊荷葉田田,成為西湖觀荷的絕佳處。
湖上風光以“兩堤三島”以及沿岸的幾大景觀為主。主要有白堤、蘇堤、三潭印月、阮公墩、湖心亭、柳浪聞鶯、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湖濱公園以及北山路沿線景觀。
白堤修建的確切年代已無從考證,但唐朝時已經存在是無疑的,當時它叫“白沙堤”。一千多年前,白居易主持修建的長堤其實功能性大於觀賞性,是為了儲蓄湖水、灌溉農田並免於水患而興建的,位於舊日錢塘門外的石函橋附近,被人們稱作“白公堤”,並非今日白堤所在的位置,已無跡可尋。現在白堤的前身,在宋朝時曾叫孤山路,因為這是唯一一條到孤山賞景的陸路。到了明朝,內府織造孫隆在堤上重新墊石鋪沙,並且兩旁廣植桃柳。春季時分,草木蔥蘢,繁花似錦,當時稱此堤為“十錦塘”,這才是現在白堤的真正前身。白堤東起斷橋殘雪,西至平湖秋月,串起了“西湖十景”中重要的兩個景觀,總長約1000米。堤岸兩旁,裏外遍植柳樹和碧桃,四季皆景。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的太子灣公園,北到棲霞嶺下北山路的嶽王廟附近,全長近3公裏,平均寬度有35米左右。它是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的。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遂將這條長堤命名為蘇堤。蘇堤南北橫臥,連接了南山與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