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湖上風光(2 / 3)

今日的蘇堤,把西湖隔成外湖和西裏湖,徜徉在寬闊的堤岸上,一邊湖麵寬闊而平展,杭州城遙遙在望,遊船悠悠,另一麵則山圍湖,湖映山,山水相依,一派自然美景。沿堤除了之前曾廣為種植的楊柳、碧桃之外,還有無患子、三角楓、七葉樹、重陽木等觀賞樹木及大批花花草草,一年中的任何季節來到蘇堤,都有花木可賞。

湖心亭、阮公墩和小瀛洲被稱為西湖上的“蓬萊三島”,從空中俯瞰,它們構成一個品字形。阮公墩的得名源於浙江巡撫阮元;湖心亭是湖上觀覽西湖的絕佳處;小瀛洲是三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島上有湖,與西湖形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景色,小瀛洲南的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三座石塔現在成了杭州和西湖對外宣傳的常用形象。

柳浪聞鶯前身是南宋皇家的禦花園——聚景園,曾占據非常大的麵積。現在的柳浪聞鶯主要有聞鶯館、友誼園、聚景園、南園等區域。公園布局開朗,百柳成行,千柳成煙,友誼園還有大片的櫻花林。

曲院風荷位於蘇堤北端的西側,嶽王廟的南麵。南宋時為著名的釀酒場所,後成為西湖賞荷的絕佳地,每到盛夏,荷花綻放,一派“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景象。在景區內,薈萃了各種蓮、荷的品種,有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千姿百態,每到夏日荷花盛開之時,色彩豔麗,荷香四溢。讓人陶醉在“古來曲院枕蓮塘,風過猶疑醞釀香,熏得淩波仙子醉,錦裳零落怯新涼”的意境之中。

花港觀魚地處蘇堤南段西側。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紅魚池位於園中部偏南處,是全園遊賞的中心區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架設曲橋,倚橋欄俯瞰,數千尾金鱗紅魚結隊往來,潑剌戲水。

湖濱公園和北山路由於緊靠城市,如今是西湖周邊人群最為密集的地方。湖濱公園早先有些類似城郊,從老照片可以看出,泛舟湖上登船的碼頭很多設置在此,頗為熱鬧。現在則一個公園連著一個公園,成了一個開放的場所,是市民休閑的去處,香樟遍布,茶室散布其間。北山路沿線有很多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建築,多與當時的名人有關。其中比較知名的有1929年西湖博覽會舊址、抱青會館、新新飯店、秋水山莊、菩提精舍等。深秋時分漫步在北山路,舊時蹤影不期而至。

湖上風光所以讓人如此留戀,曾寓居杭州的張岱替我們回答了:“冶豔山川合,風姿煙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一望煙光裏,蒼茫不可尋。吾鄉爭道上,此地說湖心。 ”

曆代以來,西湖裏就不乏各類遊船,宋時非常興盛,明清時期船的款式、種類繁多,入詩又入畫。清時漸趨冷淡,當時遊船主要為木製手劃船。今日湖上遊船眾多,既有木製手劃船,也有機動船,還有大型畫舫。

嶽湖位於嶽廟之南、蘇堤之西、趙公堤之北,玉帶晴虹橋在嶽湖之南。清時玉帶晴虹曾為“西湖十八景”之一。圖中的老橋現已不存,如今的玉帶晴虹橋上麵架設了重簷歇山的亭子,遠看似橋似亭,周圍水杉林立。

1929年舉辦舉世聞名的西湖博覽會時,為了方便大家參觀和休息,主辦方特意在西湖上建起一座橋,名為西湖博覽會橋。這座橋北連北山路的新新飯店,南接孤山北麓的放鶴亭,其實半是橋,半是長廊,竹木結構,橋上還有三座亭子。可惜的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這座橋被日本人炸毀了,它的身影永遠定格在了畫麵之中。

平湖秋月位於白堤西端,一直以來都是西湖著名的景點,樓閣之外有平台,三麵臨水,可風可月。《方輿覽勝》曾把它列為“西湖十景”之首。《西湖誌》中“湖際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潔,合水月以觀而全湖之精神始出”說的就是這裏。

湖心亭為西湖三座人工島之一,它與小瀛洲、阮公墩合稱為“蓬萊三島”。相傳,湖心亭處原為湖上三塔的北塔塔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拓展為島。清雍正時重加增葺,被品題為“湖心平眺”,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湖心亭以簡潔疏朗為特色,尤其是在冬季時分,由於它“中央宛在,一半勾留”的獨特位置,於此觀湖,開闊疏朗,明人張岱曾作《湖心亭看雪》一文。抗日戰爭期間,舊屋數椽改作財神殿,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為觀音大士殿。新中國成立後於1953年重建亭台。如今湖心亭上以綠色植物為主。

蘇堤從南屏山下直達西湖之北的棲霞嶺南麓,南北縱貫西湖。最早為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為疏浚西湖而築起的長堤,但具體位置與今日蘇堤已不同,為紀念他的功績,後人將其命名為蘇堤。舊時蘇堤除了有防洪功能外,也是西湖南北的重要陸上通道。

花港觀魚位於花家山下,有水名花港,南宋內侍盧盧氏引入私園為池,養異魚數十種,名花港觀魚,成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時重建,花港觀魚改地址為蘇堤南端西側。民國以來景區日趨凋敝。新中國成立後數度擴建。1954年改建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