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裏湖俗稱裏西湖,位於寶石山南,白堤、孤山以北,西泠橋以東。北裏湖大小適宜,因以寶石山為屏障,因此常年風平浪靜,最適宜劃船遊玩,從圖中可見,近百年前人們就喜歡在此遊湖。現在沿北山路一帶遍植荷花,成為曲院風荷之外最適宜賞荷的地方。
西湖“蓬萊三島”中,最大的一個島便是小瀛洲,它位於西湖南部靠緊雷峰塔的區域。全島麵積7萬平方米,南北以曲橋相接,東西以土堤相連,島內水域被隔成“田”字形,與西湖形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景色。清康熙年間曾建禦碑亭,內奉康熙禦筆“三潭印月”碑。
湖中三塔,造型優美,形態別致。塔頂為葫蘆狀,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麵2米,中空,環塔身均勻分布五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三塔位置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邊長62米。關於三座石塔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最早見於蘇軾《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奏議第四條。三潭印月為“西湖十景”之一。
小瀛洲島中有湖,湖中荷葉田田,湖畔廣植木芙蓉。秋日花開,照映水麵。因此得名魚沼秋蓉。清翟瀚、翟灝《湖山便覽》卷三:“前接三潭印月亭,後為曲橋,三折而入,為軒三楹,又接平橋,為敞堂,進為層樓,環池植木芙蓉,花時爛若錦繡。增修十八景所稱魚沼秋蓉謂此。”
據說當年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用挖掘出來的葑泥堆築成了湖中小島,人們為了紀念他對浙江文化發展、保留古代文籍及治理西湖的功績,就把這個小島叫做“阮公墩”。島上長期雜木蔥蘢,蔓草萋萋。1981年建環碧山莊,1985年題名“阮墩環碧”,為新“西湖十景”之一。
曲院風荷。最早寫作“麯院”,是官辦釀酒之地,原址在今靈隱路洪春橋一帶。南宋畫家馬遠等品題“西湖十景”時,把這裏也列為十景之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重新品題“西湖十景”時,才將“麯”字改為“曲”字,“荷風”也恢複成“風荷”,“曲院風荷”的名字才與今日一致。而曲院風荷的地址,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位於蘇堤北端跨虹橋西堍的一片水域,因原本就種植有一些菱荷,於是當時杭州的地方官選擇了這樣一個地方,並且在岸上建起碑、亭,將曲院風荷景址落實,旁邊還建起樓閣和廳堂。
西湖三大名泉分別是虎跑、玉泉、龍井,玉泉乃其一。明宣德年間設白紙局,就池造紙。嘉靖年間局廢,建亭於泉上。清雍正六年(1728年),繞池設回廊,題“魚樂國”匾額,玉泉魚躍曾被列為“西湖十八景”之一。1950年後泉源消失。
柳浪聞鶯的前身是南宋皇家的禦花園——聚景園。宋高宗傳位給養子宋孝宗之後,自己退居德壽宮做太上皇。宋孝宗為了給宋高宗郊遊時有個好去處,便在西湖邊擇地營建了這座非常大的禦花園。據史籍記載,當時的聚景園麵積相當大,北起湧金門,南至清波門,還包括今天的小瀛洲、三潭印月等水域。晚清以後,荒蕪凋敝,一直被叫做墳山窠。現在成為開放的大型公園,種有大片的柳樹林,春日初到時嫩綠如薄紗,似明非明,夏日雨後青翠如屏障,
湖濱公園。杭州自辛亥革命拆去城牆之後,西湖之東辟為湖濱公園,主要由幾個大小不等的園地連綴而成。這裏是城中眺覽湖光山色最便捷的地方,逐漸取代湧金門成為遊船的主要碼頭。這裏多旅社、商鋪,是市民休閑的佳地,至今如此。
公眾體育場位於湖濱公園南端的沿湖地帶。舊時這裏建亭,俗稱黑亭子,湖灣因此得名亭子灣。清雍正年間改為杭州駐防旗營兵將操練、演習、閱兵之所。但這裏綠柳成陰,風光如畫,因此得名亭灣騎射,為舊時“西湖十八景”之一。湖濱公園開辟後,這裏曾改為公眾體育場。1950年後又改公園。
白堤舊名白沙堤,是湖上最古老的一條堤,至遲在中唐時期就有。東起斷橋,西至平湖秋月。宋時,這裏因為是遊人到孤山賞景的唯一的一條陸路,所以當時又稱它為孤山路。到了明朝,內府織造孫隆在白沙堤原來的位置上重新墊石鋪沙,並且兩旁廣植桃柳。民國十年(1921年),白堤由淺草土岸改為碎石路麵,民國十七年(1928年)又改為瀝青。之後又有所修建。現在的白堤,桃柳相依,風光美麗,幾乎是初次來西湖遊玩的人必到之處。
外湖是西湖水域最寬廣的一塊,是整個西湖的核心,湖麵平闊,波光瀲灩。湖上三島,如青螺點綴。於外湖湖麵北望寶石山,東西逶迤,如屏障一樣。西望群山,層層疊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