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公塔位於靈隱寺飛來峰旁。為紀念靈隱寺開山祖印度高僧慧理而建,故名理公塔。舊稱唐塔,重建於北宋,現存理公塔為明代舊物,是西湖唯一的明塔,建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全塔磚砌,六層六麵,質樸端莊。
一、古塔豐姿
西湖美景曆來受到文人雅士的喜好,明代文人畫家李流芳在《雷峰暝色圖》題畫中說:“吾友子將嚐言,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寶石如美人,予極賞之……”這裏所說的“寶石”,其實是指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因為這一句話,西湖上的這兩座塔便常被放在一起評說。也難怪,當人們泛舟湖上之時,北望寶石山頂的保俶塔,南眺群峰背影下的雷峰塔,隻見一高一低,一纖細一敦厚,十足一個翩躚女子和一位傴僂老者的形象,這種對比再鮮明不過。於是,它們幾乎成了西湖的標誌性景點。
其實,杭州向來被稱為“東南佛國”,自東晉佛教傳入杭州以來,以靈隱寺為代表的寺院遍布西湖周邊。塔與佛教一樣,也從印度傳入我國,作為有著特定形式和風格的東方傳統建築,主要是用來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骨等,因此也稱佛塔、寶塔。千百年來,杭州的寺院幾經興廢,西湖周邊的塔也經曆了興建、毀壞、重建的過程,其中尤以雷峰塔為代表,民國時期的一聲巨響,原來的磚塔傾圮,隻剩地宮和殘磚,於是,“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名存實亡了幾十年,直至2002年重新落成,才又恢複了“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的湖上美景。除了雷峰、保俶之外,矗立於錢塘江畔的六和塔經曆了近千年的風雨,依然巍然而立,是國內著名的寶塔之一。除此而外,湖上“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西泠印社印泉旁的華嚴經塔、靈隱寺的理公塔、六和塔不遠處的白塔,等等,都是西湖深厚人文底蘊的見證。這些古塔與西湖的佛寺、園林和湖光山色和諧相融,成為觀賞西湖不可忽視的景觀要素,又為本就秀美的西湖風光錦上添花,使之美中見奇。
雷峰塔位於西湖之南的夕照山上,原叫西關磚塔,也叫皇妃塔,始建於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據塔內原有《華嚴經》刻石後的吳越王錢弘俶造塔刻經紀文載,這座塔的建造緣起是錢弘俶的一名王妃生了兒子,向佛的仁慈垂恩表示感激,所以建了這座塔以示感恩。後來為什麼被叫做“雷峰”,則有多種說法。《西湖遊覽誌》中認為雷峰塔所在的小山岡“舊名中峰,郡人雷就居之,故名雷峰,南屏山之支脈也,穹隆回映,亦曰回峰”。《武林紀事》曰:“徐炳,宋熙寧間舉進士不第,築室回峰下,稱回峰先生。回峰即雷峰也。”於是就叫“雷峰”。明末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夢尋》中認為這裏“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的發生地之一就在雷峰塔,是法海塔鎮白素貞的地方。舊塔曾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25日下午突然傾圮,曾轟動一時。現塔於2002年建成,塔基以上呈八麵五層,通塔淨高71米,依山臨湖,頗為壯觀。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
保俶塔位於寶石山東側,一般認為初建於吳越國錢鏐時期。現塔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時任杭州市長趙誌遊和邑人程學鑾等人發起重修,共耗資二萬三千元,於當年3月1日動工,6月30日竣工。塔為八麵七級實心磚塔,通高45.3米,不可登臨,背麵嵌“重修保俶塔記”碑,塔刹鐵質黑色,由寶瓶、相輪等組成。保俶塔的身形完全不同於我們常見的帶有飛簷翹角的磚木結構寶塔,它的塔基極小,身形纖細,建築處理上成功地運用了比例和尺度的關係,突出了挺拔、秀麗、窈窕、高聳的特點,堪稱國內同類古塔的佼佼者,無論是蕩舟湖上,還是迤行於白堤,或是在西湖南岸舉目,都能見到保俶塔的身影,宛如玉筍衝天。明代著名畫家沈周所言的“故鄉迢遞獨登塔,煙水長洲一望中”的意境,說的就是保俶塔。
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初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為鎮住錢塘江潮水而建。南宋始建的磚石結構塔芯保存至今,可謂相當難得。現在的六和塔,內部為七層,外部為八麵十三層。高59.89米,塔頂和塔刹為明代正統年間的舊物。塔內可以登入,塔芯的須彌座上,雕刻有各種圖案,如人物、花卉、鳥獸等等,這些雕刻刻畫精細, 構思精巧,結構奇妙。六和塔外觀雍容大度,與雷峰塔、保俶塔被形容為“六和如將軍,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
三潭印月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通過各類照片和設計,三座小石塔的形象被廣為人知。一般認為三座小石塔始建於蘇東坡大規模疏浚西湖時,但史誌上並未明確記載。不過,至遲在南宋後期,湖中已有三塔。這在南宋一些詩人的詩詞中可以得到佐證,如於洧《三潭印月》有“塔畔分占宿湖船”之句。但據《西湖史誌》所載,南宋時湖中石塔所在的位置,與現在三塔的位置已大相徑庭,一塔在蘇堤望山橋的左麵,一塔在壓堤橋的左麵,一塔在東浦橋的右麵。南宋之後,三塔被毀。現在我們見到的三塔,位於小瀛洲南部的湖麵上,大約於清初康熙或雍正時所建。三座石塔塔頂為葫蘆狀,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麵2米,中空,環塔身均勻分布五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三塔位置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邊長62米。
與前麵提到的幾座塔不一樣的是,位於西泠印社的華嚴經塔較少被人注意。它矗立於孤山西部西泠印社最高處,據《西泠印社誌稿》:“華嚴經塔在古四照閣遺址。歲甲子,遷閣於涼堂之上,就址建塔。塔凡十一級。上八級,四周雕佛像。最下一級砌《華嚴經》,二、三兩級刻金農《金剛經》。石座邊緣刻十八應真像,下刻捐資者姓名。” 華嚴經塔是民國建造的佛塔,小巧玲瓏近乎石幢,建造頗為精美。塔身石質八麵十一級,置於須彌座上。
理公塔位於靈隱寺前飛來峰龍泓洞口,是杭州現存唯一的明塔,相傳是靈隱寺創始者慧理埋骨之所,是西湖今存為數不多的高僧墓塔之一。理公塔以石塊砌築,六麵六層,全塔自下至上逐級收分,結構樸實無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