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畔的白塔始建於五代,玲瓏精巧,與六和塔遙遙相望,由於它通體用白石雕砌而成,故名白塔。白塔八麵九層,仿木結構,樓閣式,基座為須彌座。白塔每個層麵都雕有壺門和佛像、菩薩或佛教經變故事,線條纖柔,形象逼真,極富藝術魅力。
二、湖上橋影
江南水鄉,河流遍布,港汊交錯,因此橋梁眾多,橋在某種角度來看,成了江南的一個意象。西湖之上,名橋不少,與周邊的古塔一樣,橋除了實用功能之外,是西湖美景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景觀要素。如白堤上的斷橋、錦帶橋,既是行人通過白堤抵達孤山的必經之路、西湖外湖與北裏湖的船隻穿行的通道,也成為湖上的難得風景,讓本來平坦的堤岸變得起伏有致。於是這些橋常常成為詩人吟詠的對象,如明高得暘《六橋煙柳》:“畫橋六曲繞湖頭,最愛晴煙柳上浮。”寫的就是蘇堤上的六座橋。
西湖之上,最廣為人知的當屬斷橋,所以在老照片中,它的身影也最易尋覓。其實,要細數如今西湖到底有多少座橋梁,已非易事,隻能擇其要者。與斷橋形似的有一座錦帶橋,也位於白堤之上。孤山以西、西泠印社旁有一座西泠橋。蘇堤的六橋也常常入詩,並在造景上功不可沒。曲院風荷的玉帶橋,造型別致,比其他橋要顯得隆重得多,也是湖上不可多得的一景。此外還有楊公堤六橋、湖之南的長橋,等等。
斷橋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但是從古人的詩文來看,應該在唐朝時期斷橋就已經存在,最早記載“斷橋殘雪”的是唐朝的張祜,他的《題杭州孤山寺》雲:
樓台聳碧岑,一徑入湖心,
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
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
猶憶西窗月,鍾聲在北林。
現在的斷橋,是1921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長8.8米,寬8.6米,單孔淨跨6.1米。橋東堍有康熙禦筆的“斷橋殘雪”碑亭和青瓦朱欄的“雲水光中”榭,一亭一榭,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與四周的湖光山色和諧地融合於一體。讓斷橋聲名卓著的,無疑是我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白蛇傳》,傳說這裏是白素貞與許仙的相會之處。而斷橋名中的“斷”,也讓這個名字顯得撲朔迷離。
蘇堤因為有六座拱橋的存在,變得有起有伏、有伸有縮。這六座橋從南至北分別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關於這六座橋的記載也早已有之,而 “十裏長堤柳色新,六橋凝碧水粼粼”一句更是很明確地點明了蘇堤的特色,杭州民間還有“西湖景致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的民諺。蘇堤這六座拱橋,無疑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遊賞線。走在堤上、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
曲院風荷的玉帶橋,曾作為獨立的景區成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湖山便覽》卷三載:“中設三洞釃水,上構飛亭,夾以朱欄,繞以花柳,晴波倒影,儼然長虹亙空,增修十八景目曰‘玉帶晴虹’。”現在的玉帶橋重建於1983年,形製完全按清式的尺度和式樣建造,橋墩按舊製呈三角形“分水”,遠看似下垂的帶環。橋麵行道的石級分兩行,中為斜坡。橋欄采用山東雪花白玉石,按原有圖案雕刻夔鳳、波濤、蓮花等裝飾。橋亭為重簷歇山式樣,飛簷翹角。橋長32米、寬9.4米,中孔淨跨4.6米,兩邊孔淨跨分別為3.2米,3米,為三跨石級橋。
西泠橋位於白堤盡頭,是北山路通往西泠印社、孤山最便捷的通道,古名西陵橋。它曾是一處渡口。踏上西泠橋,便會置身如畫的景色之中。明李流芳曾寫過這麼一首小詩來讚歎這裏景色:
多寶峰頭石欲摧,
西泠橋邊樹不開。
輕煙薄霧斜陽下,
曾泛扁舟小築來。
然而西泠橋的美色遠不止這些,橋畔一端是南齊歌妓蘇小小的墓地,墓亭曰“慕才亭”。千百年來讓人駐足徘徊,吟唱憑吊不已。而橋的另一端則是“鑒湖女俠”秋瑾之墓,讓人不禁肅然起敬,又扼腕歎息。
楊公堤位於西湖以西,近年來經重新整治,成為湖西風光獨特的一處,有“楊堤景行”的美譽,堤上有六橋,自北向南名為:環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與東麵的蘇堤六橋前後呼應,合稱為“西湖十二橋”。
除此之外,西湖景區內很多小的景點有不少以橋相連,如曲院風荷的九曲石橋、小瀛洲的九曲橋、太子灣的拱橋,等等。它們早已與西湖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白塔位於閘口,近鄰六和塔。舊時錢塘江直抵白塔所在地白塔嶺下。白塔初建於五代吳越末,造型玲瓏,塔上遍布佛教石刻,雕刻精美。
南高峰塔。相傳始建於後晉天福年間。位於南高峰頂,原來這裏是榮國寺。據釋了心所著《增建塔記》載,這裏“東瞰平蕪”,“南眺大江”。明萬曆四年(1612年)遭雷擊受損,明末廢掉半截,清末又毀去半截。如今已不存。
雷峰塔原叫西關磚塔,也叫皇妃塔,始建於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據塔內原有《華嚴經》刻石後的吳越王錢弘俶造塔刻經紀文載,這座塔的建造緣起是錢弘俶的一名王妃生了兒子,向佛的仁慈垂恩表示感激,所以建了這座塔以示感恩。它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的發生地,是傳說中法海鎮壓白素貞的地方。舊塔曾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25日下午突然傾圮,曾轟動一時。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魯迅還借此論事,撰寫了《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前者還被收錄於學生課本。同時期的俞平伯先生則先後發表《記西湖雷峰塔發見的塔磚與藏經》和《雷峰塔考略》二文,從學術上對雷峰塔的文物、文化價值作了獨到的考察和精辟的探討。雷峰塔的倒掉,使得“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一直有名無實地存在了很多年。現在所能見到的舊照片,基本都是倒塌前攝於20世紀初的磚塔。現新塔於2002年建成,塔基以上呈八麵五層,通塔淨高71米,依山臨湖,頗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