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初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起初為鎮住錢塘江潮水而建。“六和”之名,取自佛教“六和敬”之說,即“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爭,意和同悅”。初建時,六和塔塔身共九級,高50餘丈,是一座木塔。宋宣和年間,塔曾毀於兵燹,後又重建,塔身改為磚石結構。南宋始建的磚石結構塔芯保存至今,可謂相當難得。從六和塔(二)這張老照片可以看到塔芯的磚石結構,粗看很像20世紀初未倒掉之前的雷峰塔。現在塔內部為七層,外部為八麵十三層,高59.89米,塔頂和塔刹為明代正統年間的舊物。六合塔外觀雍容大度,與雷峰塔、保俶塔被形容為“六合如將軍,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
保俶塔位於西湖之北的寶石山東側,關於保俶塔的始建年代,現已不可考,一般認為約在吳越國錢鏐時期,距今約一千年,曆經元、明、清三代,曾有六次重修。也有一說建於北宋初期,初為九級磚木結構,可登臨遠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在塔下發現吳延爽造塔記殘碑,當時塔有七層木簷。它的塔基極小,身形纖細,建築處理上成功地運用了比例和尺度的關係,突出了挺拔、秀麗、窈窕、高聳的特點,堪稱國內同類古塔的佼佼者。現存的保俶塔建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八麵七級的實心磚塔,通高45.3米,不可登臨。由於其身形細瘦,故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說,是西湖的標誌性景點之一。
華嚴經塔位於西泠印社印泉旁,原為四照閣舊址。這座玲瓏精巧的石塔是西泠印社社友中的一位和尚於1924年籌建的。塔平麵為八角形,共十一級。第一級刻有《華嚴經》,二、三級刻有《金剛經》,上麵八級和塔頂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圍也有刻像,精美生動。
近代詩僧蘇曼殊對西湖情有獨鍾,年輕時漫遊海外,曾有詩雲:“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1918年5月2日,蘇曼殊病逝於上海廣慈醫院,年僅三十五歲。由好友柳亞子等集資葬於西湖孤山北麓、西泠橋南堍,並建曼殊塔,以資紀念。
濟公塔位於虎跑,相傳建於南宋嘉定年間,為紀念當時的奇僧濟公而建。濟公俗姓李,浙江天台人,原名道濟,生活在南宋時期。他初出家於靈隱寺,後居淨慈寺,最後圓寂於虎跑寺。在民間的口碑中,他是一個不守佛門清規的僧人,喜歡飲酒食肉,放蕩不羈,邋裏邋遢,但卻又性情耿直,敢於扶危濟困,專愛打抱不平,充滿正義感。所以人們對他心生偏愛。現塔已不存,民國時建的塔院仍在。
理安寺舊稱湧泉禪院,又名法雨寺。相傳建於五代,有伏虎禪師於此棲息結廬,吳越時擴建為寺。宋理宗曾來寺進香禱祝國泰民安,因改寺名為理安。理安寺於乾隆年間達到全盛,原寺中有石塔。今寺、塔均已不存,有理安寺遺址,位於九溪十八澗理安山麓。
斷橋位於白堤東端,曆史悠久。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但是從古人的詩文來看,應該在唐朝時期斷橋就已經存在,最早記載“斷橋殘雪”的是唐朝的張祜,他的《題杭州孤山寺》中有“斷橋荒蘚澀”之句。清同治三年(1864年)時重修,橋上設有橋門,定時啟閉。辛亥革命時期,橋門被毀。民國十年(1921年),斷橋重修,石級改為斜坡,加設混凝土拱券。一直以來,斷橋都是西湖上最為妍麗的一筆。因為《白蛇傳》的原因,斷橋幾乎是西湖最著名的橋。斷橋殘雪是“西湖十景”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玉帶橋位於金沙堤上,東起蘇堤,西接金沙港,本是南宋時期修建的趙堤的東段。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築堤,並建玉帶橋。玉帶晴虹曾是清“西湖十八景”之一。原橋上有亭,清鹹豐年間毀去。現玉帶橋上為重簷歇山頂亭子,位於嶽湖之南,是“西湖十景”之一曲院風荷最有代表性的景致。
蘇堤有六座橋,使得整條長堤有起有伏、有伸有縮。這六座橋從南至北分別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關於這六座橋的記載也早已有之,如“十裏長堤柳色新,六橋凝碧水粼粼”。壓堤橋原橋上有亭,明代、民國時期兩度毀去。壓堤橋旁有康熙禦筆“蘇堤春曉”禦碑亭。雍正八年(1730年)改亭為岑樓,清末僅留小屋。
跨虹橋是蘇堤六橋之一,是其中唯一一座移動過橋址的橋,與其他五座橋相比,跨虹橋長度最長,單孔跨度最大。民國九年(1920年),蘇堤六橋曾改造,以便通車。後又有改造。
西泠橋位於孤山之西,是北山路到孤山最便捷的通道,也名西林橋、西陵橋。宋之前這裏原為渡口,古人常以“西村喚渡處”入詩畫。舊時有柵門,晨昏啟閉。辛亥革命時拆去。民國十年(1921年),西泠橋改石級為斜坡,澆瀝青,以便通車。
錦帶橋位於白堤以西,過了斷橋一路往孤山方向走便會經過。舊稱涵碧橋。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白堤增補時稱十錦塘,橋亦隨之改名。民國十年(1921年),錦帶橋與斷橋同時改造,由石級改成斜坡以便通車。如今的錦帶橋在造型上與斷橋基本一致。
臥龍橋位於由楊孟瑛主持疏浚西湖而築成的楊公堤上。楊公堤位於西湖以西,與蘇堤平行,堤上有六橋,自北向南名為:環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臥龍橋改造,1958年重建。遊船可通過臥龍橋由西湖入茅家埠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