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寺位於寶石山餘脈彌陀山下,寺依石壁而築。寺前水流通西溪,舊時這裏是行船去往西溪的通道。今已不存。
妙智庵位於棲霞嶺,這裏舊時多小佛寺和道觀,妙智庵即為其一。初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後因嶽飛部將牛皋之墓位於棲霞嶺,曾一度歸為其香火院,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今已不存。
靈隱寺創建於東晉鹹和元年(326年),是杭州最早的名刹,相傳由印度高僧慧理創建。創建後的一千六百多年裏,靈隱寺長期是“東南佛國”杭州最重要的寺院,香火不斷。北宋時,有人品第江南諸寺,氣象恢宏的靈隱寺為禪院五山之一。清康熙南巡,曾賜名雲林禪寺。曆代以來,靈隱寺多有修建,清鹹豐年間毀於大火,僅存天王殿、羅漢殿。民國時期,內戰和日本侵華,使得靈隱寺的建設基本進入了停滯期,也曾發生大火燒毀的情況。“文化大革命”期間險些遭遇滅頂之災,後經周恩來總理封閉寺院的指示而幸存。
飛來峰位於靈隱寺前,怪石嶙峋的山石中,從五代至宋、元時期的石刻造像共有四百七十多尊,其中保存比較完整的有三百三十多尊。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彌陀、觀音、大勢至等三尊佛像,為951年所造,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南宋時期的大肚彌勒石像是最大的一尊,也是我國現有最早的大肚彌勒。
春淙亭位於靈隱寺前,這裏多幽澗,流水淙淙。該亭始建於合澗橋上,取蘇軾“兩澗春淙一靈鷲”詩句而得名。清乾隆八年(1743年)移亭於龍泓澗回龍橋上。
壑雷亭 攝於1921年前
壑雷亭位於靈隱寺冷泉旁初建於宋。名取自“飛瀑欲淩空,遠渡峰頭有霖雨;出山能澤物,先從壑底起風雷”之句。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建。
冷泉亭位於靈隱寺前飛來峰下,唐時建亭於水上。白居易為之記,《冷泉亭記》曰:“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後亭經常出現在文人的詩文中。明萬曆年間,移亭堤上。
昭慶寺在寶石山東側,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建,曾為“西湖四大叢林”之一。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建萬善戒壇。明嘉靖和崇禎年間,兩次被火焚毀,清初重建後,又遭兵禍被夷為焦土。1926年,西湖邊拓建馬路,拆掉了昭慶寺的前殿天王殿。抗日戰爭時期杭州淪陷,昭慶寺被日軍駐兵養馬。現寺已不存,遺址位於杭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處。
盧舍庵位於平湖秋月旁。明萬曆年間,司禮太監孫氏屬意西湖山水,複興古跡,立生祠於此。祠立不久後,即為盧太監舍以供佛。因而得名,現已不存。
韜光寺位於靈隱寺西北的巢枸塢內,因唐朝高僧韜光而得名。唐穆宗長慶年間,韜光來到杭州,在此卓錫。五代吳越王曾重建韜光寺,改名廣岩庵。宋真宗年間又名法安院,後寺以人名,為韜光寺。萬曆十二年(1584年),為祭祀呂洞賓,杭州人在此建呂純陽殿,參政郭子章為之記。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間,與韜光過從甚密,被引為佳話。韜光向來以幽靜著稱。
韜光寺觀海亭位於韜光寺前,取唐人楹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清康熙十五年(1706年)建,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後,韜光觀海曾列為“西湖十八景”。
淨慈寺位於南屏山慧日峰下,與雷峰塔近在咫尺。曆史上是西湖著名的四大古刹之一,由五代時期吳越國錢弘俶為高僧永明禪師創建,原名永明禪院。南宋時改稱淨慈寺,並建造了五百羅漢堂。因寺內環境清幽、鍾聲洪亮而列為“西湖十景”之一,取名南屏晚鍾。在之後千百年中,寺院屢毀屢建,現在的寺宇、山門、鍾樓、後殿、運木古井和濟公殿,都是20世紀80年代重建的。
白雲庵在夕照山下,與雷峰塔比鄰。原為宋朝名園翠芳園。清雍正年間郡人汪獻珍重加葺治,易名慈雲,增構亭榭,雜蒔花木,沿堤為橋,以通湖水。清乾隆皇帝南巡時賜名“漪園”,並書“香雲法雨”匾額。後來,又改名白雲庵。鹹豐年間被戰火焚毀。清末,這裏是辛亥革命黨人的秘密集會場所之一。抗日戰爭期間又作為掩護抗日誌士處所,日軍發現後拆毀。
城隍廟最早時在杭州城南鳳凰山,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遷至吳山之一的寶月山上。舊時吳山多寺廟道觀,城隍廟規製最為宏大,可謂獨擅勝場,影響也最為深遠。後因廟名山,叫城隍山,廟有寢殿、戲台和高閣。現廟已不存,山頂的城隍閣為吳山標誌性建築。
理安寺位於九溪十八澗,為五代吳越時期初建。理安寺古稱湧泉禪寺,因寺內有與虎跑泉齊名的法雨泉,也稱法雨寺。五代時,高僧伏虎禪師棲居在此,吳越王為之建寺,而相傳南宋時宋理宗來寺進香,得以改名理安寺。明弘治四年,寺因山洪而毀。
雲居聖水寺位於雲居山,原為雲居、聖水兩座寺廟,分別建於北宋元祐和元代元貞年間。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並聖水寺於雲居,成為一寺。寺周古木參天,風景優美。民國四年(1915年)改為醫院。1985年於舊址興建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