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周圍還有韜光寺、永福寺等。韜光寺位於靈隱寺西北的巢枸塢內,因唐朝高僧韜光而得名,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間,與韜光過從甚密,被引為佳話。韜光寺向來以幽靜著稱;永福寺據傳當年也是由創建靈隱寺的慧理高僧所建,近年恢複寺院建築,整座寺院依山而建,逐級升高,四個錯落有致的院落似獨立似相連,共同構成具有園林結構和特色的寺院風貌。
西湖邊還有一座不得不提的寺院為淨慈寺,位於西湖之南南屏山慧日峰下,與著名的雷峰塔近在咫尺。淨慈寺是西湖曆史上的四大古刹之一,由五代時期吳越國王錢弘俶為高僧永明禪師創建,原名永明禪院。南宋時改稱淨慈寺,並建造了五百羅漢堂。因寺內環境清幽、鍾聲洪亮而列為“西湖十景”之一,取名南屏晚鍾。在之後千百年中,寺院屢毀屢建,現在的寺宇、山門、鍾樓、後殿、運木古井和濟公殿,都是20世紀80年代重建的。其中大雄寶殿單層重簷,黃色琉璃瓦脊,更顯莊嚴。淨慈寺位置獨特,據《淨慈寺誌》描繪,該寺是“憑山為基,雷峰隱其寺,南屏擁其後,據全湖之勝”。
關於西湖到底出現過多少寺院,恐怕確切的數字誰也無法說清,不同的曆史階段,寺廟的數量也千差萬別。蘇軾在《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詩中說:“獨專山水樂,付與寧非天。三百六十寺,幽尋逐窮年。” 王益朋在《重修靈隱寺碑記》中曾說:“錢塘三百六十寺,未有先此者也。”雖然“三百六十”大概也隻是形容數量眾多的約數,但可以想見,曆史上西湖的寺院數量是相當多的。至少從過去的典籍和文獻裏可知,有些有具體名字的寺院今日已經不存。比如集慶寺、演福寺、普福寺、昭慶寺、六通寺、法相寺、菩提寺、靈芝寺、大佛寺、真際寺,等等。當然,一些寺廟被攝影師用影像的方式記錄了下來,讓我們今日得以窺其麵貌,實為幸事。
中天竺寺又名法淨寺,初建於隋開皇十七年(597年)。清同治、光緒年間重建。新中國成立後曾移作他用,現已恢複。中天竺位於上天竺、下天竺之間,以楓林間的奇峭岩壁勝出。
下天竺寺又名法鏡寺,初建於東晉。隋代經院經佛教天台宗法師真觀、大比丘曇超等擴建,改稱“南天竺”。唐朝時曾受朝廷賜額,成為完全獨立的寺院。五代吳越時,下天竺寺一度改叫五百羅漢院。北宋以來,這裏一直是宣講佛教天台宗的“教寺”。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下天竺寺改稱天竺時思薦福寺,曾經成為吳秦王(一作吳郡王)專用香火院。兩宋時期,下天竺寺日益興盛,其影響甚至接近靈隱寺。清初,康熙賞銀、乾隆賜名“法鏡寺”,漸次有所恢複。
雲棲寺位於西湖之南五雲山雲棲塢,初建於北宋乾德五年(967年)。明隆慶時一度中興,名震南山。清代康熙、乾隆之際是雲棲寺空前鼎盛的時期。至民國時期,寺院因年久失修,寺宇敗落。1962年,原寺址辟為杭州市工人休養院,寺前的衝雲樓、舒篁閣也陸續辟為茶室。
龍井寺位於龍井村西北落暉塢內。北宋乾祐二年(949年)。當地居民募緣在此建報國看經院,熙寧年間(1068—1077)中改稱壽聖院。元豐年間(1078—1085),高僧辨才法師歸老此寺,修葺屋宇,寺院得到振興。新中國成立後寺廢,其址改為龍井茶室。
真際寺在五雲山頂,又名五雲寺。初建於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寺中曾供十八路財神,各地商賈和祈財者絡繹不絕。民國後漸毀。今已不存。
靈峰寺在青芝塢西北靈峰景區,初建於五代後晉時期。清道光年間重建時,以野山幽穀治成山園,植梅較多,由此開始,靈峰探梅成為杭州著名的賞梅勝地。
虎跑寺原名定慧寺,唐憲宗曾賜名廣福院。寺內有名泉,同名為虎跑。為何得名虎跑,據說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性空大師雲遊到杭州,非常喜愛杭州秀美的山川,便打算在此常駐,但他發現這裏缺水,打算離去。某日睡夢中,有神人托夢說:“南嶽童子旋當遣二虎移來。”次日,性空果然見兩隻老虎來此,並刨出一眼甘洌的泉水。於是,他便在此建寺而居。
法相寺位於三台山東麓,俗稱“長耳相”。後唐時,有僧法真,有異相,耳長九寸,上過於頂,下可結頤,號長耳和尚。五代後唐天成二年(927年),自天台國清寺寒岩來遊,錢武肅王待以賓禮,居法相院。法相寺旁有樹齡一千多年的古樟,是杭州地區見諸記載的樹齡最大的古香樟。1986年起,對古樟實施了一級重點保護。樹旁原有樟亭,為近代著名詩人陳三立等所建。
鳳林寺。位於葛嶺虎頭岩西。初建於唐元和二年(807年)。明天啟年間(1621—1627)寺內鑄大鍾一口,聲音洪亮。新中國成立後漸毀,今為杭州香格裏拉飯店所在。
大佛寺在寶石山東麓,亦稱大石佛。舊為秦始皇纜船石,北宋宣和年間,曾就石刻成半身大佛,成為西湖風景名勝區最大的石佛,並因佛建寺,名大佛寺。後漸毀。1929年西湖博覽會時,寺前半部分改為道路,後半部分盡廢。現已不存,有大石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