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東南佛國(1 / 3)

上天竺寺位於西湖群山的主體山巒天竺山下,初建寺於五代吳越時期。曆史上這裏就一直是風光絕美之地。北宋嘉祐年間,以觀音道場名動天下,與普陀齊名。上天竺寺建成後,在不同朝代曾有不同的叫法。北宋名靈惑觀音院,南宋改為天台教寺。元代被毀重建,改名天竺教寺。元末明初,又經曆了一次被毀和重建。清代改名法喜寺。

在西湖周邊,從古至今一直佛刹林立,高僧輩出,因此,杭州自古就有“東南佛國”的美稱。自東晉時期佛寺最早出現於杭州後,這一片山水似乎有一種魔力,不斷地吸引著多座寺廟、道院於此創建,除此之外,這裏還有大量與佛、道相通融的民間俗神祠廟,它們與西湖的山水、洞壑、林木相生相伴,進而融為一體,不斷充實和豐富著西湖自然風光的曆史文化藝術內涵。在曆史的長河裏,它們時興時廢,留下了諸多綿長有趣、耐人尋味的故事,給人以悠遠的曆史遐想,催發人們的思古之幽情。

關於曆史上西湖周邊香客雲集的場麵,明末文學家張岱在《西湖香市記》中稱,進香的善男信女,“數百十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擁於寺之前後左右者,凡四閱月方罷”。這樣的香市習俗延續至今,而且影響早已超出杭州一地,周圍上海、蘇州、南京,甚至北京等地的遊客來杭州,都會到靈隱寺、三天竺一帶進香拜佛。

關於杭州佛教的傳入,《西湖寺觀》(浙江攝影出版社,1993年)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東晉鹹和元年(326年),中國北方仍處於戰亂之中,南方相對安定。印度高僧慧理,萬裏迢迢來到杭州(當時叫錢唐縣)武林山下(今西湖北高峰至天竺山一帶)。他看到了眼前那一座石灰岩孤峰,平地拔起,蒼潤秀腴,其間洞穴穿連,怪石聳峙,當即認定這是有來曆的神靈隱居之地,於是親自動手,開辟蒿萊,築造小舍,辟建了繈褓中的靈隱寺,成為揭開西湖佛教史第一頁的開山鼻祖。

這一點也得到了其他文獻的佐證,據《靈隱寺誌·開山卷》載:“慧理建五刹、靈鷲、靈山、靈峰等,或廢或更,而靈隱獨存,曆代以來,永為禪窟。”

自此以後,曆經唐、五代以至宋,曆代帝王均十分支持佛教的傳播,杭州的佛寺自然得到了加速發展,高僧輩出、佛塔林立。唐時,杭州新建寺院無數,著名的有圓覺天台寺、鳳林寺、招賢寺、真如寺、虎跑寺、龍興千佛寺、聖果寺、真際院等。到了五代時期,杭州的佛教已經相當興盛,據《鹹淳臨安誌》載,吳越時,僅杭州擴建的寺院可查的就有二百餘所。還新建了大批的寺廟,較著名的有九溪的理安寺、赤山埠的六通寺、南高峰的榮國寺、紫陽山的寶成寺、月輪山的開化寺以及海會寺、靈峰寺、雲棲寺、瑪瑙寺、清蓮寺等。現在杭城有名的六和塔、保俶塔以及雷峰塔均為吳越時(北宋初期)初建。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後,佛教繼續得到保護,杭州佛教的發展也進入高峰時期,靈隱寺飛來峰眾多的石刻造像也是在這個時候成形。南宋後期,靈隱寺、淨慈寺和徑山寺等著名的寺院,僧人多達一千七百餘人。當時,四方僧眾均來杭州遊學。甚至遠至日本的僧人也來此討教佛法。元、明、清時期,雖在某些曆史階段,西湖的佛寺曾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比如元朝末年,杭州的大部分寺廟都毀於戰火。但從張岱的詩中可以看出,明末時西湖周邊的寺廟依然興盛。清康熙、乾隆時期,皇帝們對佛門頗為崇信,自然也促進了杭州佛教的發展。此後,據佛教導航網《杭州佛教曆史沿革》一文所述:“據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調查統計,杭州市有寺庵六百七十六所,僧尼三千二百九十八人。此後,杭州佛教日見蕭條,大多寺庵處於自生自滅、荒蕪頹敗之中。至抗戰時,日軍侵杭,寺院被日軍占據,僧尼四散各自謀生。抗戰勝利後,寺庵稍有恢複。”當然,時至今日,也許杭州的佛寺和道院不能與最鼎盛時期相比,但於“東南佛國”這樣的稱謂,依然是名副其實的。靈隱寺、淨慈寺、三天竺、韜光寺、永福寺、抱樸道院、福星觀,等等,香客仍絡繹不絕。

在西湖的諸多寺廟中,靈隱寺不僅是最早開創的,而且從古至今,可以說也是杭州影響最大的一座寺廟。一直以來,靈隱寺的香火都相當旺盛。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弘俶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靈隱寺規模宏大,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三千餘眾。北宋時,有人品第江南諸寺,氣象恢宏的靈隱寺被列入禪院五山。清朝時康熙皇帝南巡來到杭州,也大多會去靈隱寺,並曾為靈隱寺題匾,靈隱寺曾名“雲林禪寺”也與此相關。靈隱寺廟宇恢宏,從寺前的山上俯瞰,參天古木之中,香火繚繞。目前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等。大雄寶殿高33.6米,單層三簷歇山頂,從規製來說是非常高的,歇山頂建築是僅次於廡殿頂(一般用於皇家)的規製,簷層越多等級越高,一般很少有三簷以上的。靈隱寺大雄寶殿是國內著名的大型佛殿。殿內雕梁畫棟,氣勢恢宏。現存的這座大殿為清宣統年間的遺物。靈隱寺前的飛來峰,從五代至宋、元年間的保存較為完好的石刻造像有三百三十餘尊,為江南少見,具有非常珍貴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靈隱寺前的三天竺,分別是上天竺法喜寺、中天竺法淨寺和下天竺法鏡寺,曆史上這三座寺廟均以觀音道場而著名。這三座寺廟的創建時期也非常久遠,下天竺法鏡寺於東晉年間創建,中天竺法淨寺於隋朝創建,上天竺法喜寺於五代時期創建。這一帶殿堂林立,佛號不絕。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中這樣形容三天竺:“三竺之勝,周回數十裏,而岩壑尤美者,回聚茲區。自飛來峰轉至寺後,岩洞玲瓏,瑩拔清朗,如伏虯飛鳳,層花累萼,皺穀疊浪,妍態怪狀,不可縷陳。其材木皆自岩骨擢起,蒼翠蔥鬱,不土而茂。傳言茲山產玉,故腴潤育物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