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名人印跡(1 / 3)

曾任杭州知州的蘇軾曾留下“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的詩句,以讚美杭州西湖冠絕群芳。一直以來,西湖頗受文人雅士的青睞,除了波光瀲灩、山色空濛的美景之外,很多人也會為其深厚的人文底蘊所折服。就像清代詩人袁枚所言:“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徜徉於西湖畔,幾乎處處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可以說,與西湖相關的名人,燦若星辰。宋時,蘇堤上自南而北有先賢堂,這是祭祀古代杭州的四十位名人,各立碑石,記載其生平事跡之處。而今細數西湖名人印跡,何止四十。他們有的本來就是杭州人,有的曾在杭州為官,有的寓居於湖上,有的長眠於此。時至今日,湖山勝景之中,長堤、島嶼、祠堂、故居、寺廟,等等,都與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循著這些印跡,踏訪西湖也變得意義深重起來。

蘇堤上舊有三賢堂,是為紀念白居易、蘇東坡、林逋而設立的。由此可見,杭州人對於這三位名人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其實這也好理解,放眼湖上,兩堤三島是西湖上最為耀眼的人文遺跡。其中的白堤、蘇堤分別與白居易、蘇東坡相關,而西湖之上最大的島嶼——孤山,則有著林逋“梅妻鶴子”的美麗傳說,至今仍留有放鶴亭一座和梅園一片。

唐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當時正值杭州大旱,大片農田無水灌溉,在他的主持下,修築了一條從錢塘江門外向東北延伸到武林門一帶的湖堤,當時人稱“白公堤”。可惜此堤早已毀廢,如今隻剩下聖塘路口石函橋亭的這一遺址。宋時,這裏因為是遊人到孤山賞景的唯一的一條陸路,所以當時又稱它為孤山路。到了明朝,內府織造孫隆在白沙堤原來的位置上重新墊石鋪沙,並且兩旁廣植桃柳。當春風吹來之時,草木蔥蘢,繁花似錦,當時稱此堤為十錦塘。這才是現在白堤的真正前身。關於白堤,白居易自己的詩作中也常出現,最為人熟知的是他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

水麵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蔭裏白沙堤。

與白居易一樣,蘇東坡也因修築堤壩、治理西湖被杭州人永遠地記住了。在他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一條長堤,後人為了紀念他治理西湖的功績,遂將這條長堤命名為蘇堤。蘇堤南北橫臥,連接了南山與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蘇堤把西湖隔成外湖和西裏湖,徜徉在寬闊的堤岸上,一邊湖麵寬闊而平展,杭州城遙遙在望,遊船悠悠;另一麵則山圍湖,湖映山,山水相依,一派自然美景。“十裏長堤柳色新,六橋凝碧水粼粼”,這麼一句詩詞,可謂道盡了蘇堤之美。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至今仍然為“西湖十景”中著名的一景。今日蘇堤所在的位置並不是蘇東坡疏浚西湖時所築長堤的位置,隨著時代變遷,它也發生了很多變化。蘇東坡兩度在杭州為官,不僅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佳作,也留下了勤政愛民的佳話傳說。除蘇堤以外,寶石山麓望湖樓、大麥嶺題名刻石、龍井過溪亭、吳山感化岩詩碑等都是與他直接相關的景物,他關於西湖的詩文著述已成為西湖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日蘇堤之南,還建有蘇東坡紀念館,係統而較為全麵地展示了詩人的一生,尤其是他在杭州的功績。

西湖的名人印跡中,最為豐富的大概要數名人墓葬了。

前文提到的曾與白居易、蘇東坡一起被杭州人供奉在三賢堂的林逋,他的墓便在孤山背後的放鶴亭邊。雖然從影響上來說,林逋要相對遜色一些,但是杭州人依然厚愛,這不是沒有道理的。他通曉經史百家,性喜恬淡,不趨榮利。在來到西湖之後,他喜愛上了這片山水,最終結廬孤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這種對於人生的態度和他審美的高度,其實與西湖山水給人的印象是高度一致的。今日的孤山西北角,在他墓葬的不遠處,一片梅林綻放依舊,於幽香中隱藏著昔日的一段傳奇。

在北山路東端,嶽廟成為許多到西湖遊玩的人都會去拜謁的地方。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橫遭屈殺的民族英雄嶽飛,被剛剛登基的宋孝宗趙昚詔令平反昭雪,並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嶽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於杭州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嶽墳的所在地。迄今,嶽元帥鏗鏘忠烈的英魂,與湖山長相廝守,已曆經八百四十多個春秋。無獨有偶,作為本就是錢塘人的於謙,在曆經了一生的戎馬生涯後,也被葬在了西湖邊的三台山下,現存於謙祠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年)重建。墓坐西朝東,平麵呈馬蹄形,南北寬23米,進深30米。墓前立“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諡忠肅於公墓”碑一方,1982年重修時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重書。墓道長100米,墓前祭台、香爐均為明代遺物。與嶽飛、於謙並稱為“西湖三傑”的張蒼水,曾於明末帶領人民群眾在浙江沿海和長三角反抗清兵,終因勢單力薄而被捕。他死後也葬於西湖邊,現張蒼水墓在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墓碑上刻有“故名鄞蒼水張公墓”,東西兩側分別為與他同時被捕殉難的楊冠玉和羅子木墓。墓左前方還有張蒼水祠。祠堂是一座白牆黑瓦的仿明建築,正廳有張蒼水先生像,高3米,四壁牆上掛有八幅壁畫,追述了張蒼水從少年到就義的悲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