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名人印跡(2 / 3)

與張蒼水墓比鄰的是近現代著名思想家和學者章太炎先生之墓。他生前敬慕張蒼水,曾表示“生不同辰,死當鄰穴”。所以在他病故後,治喪委員會把他原先位於蘇州的靈柩遷移至西湖之南的荔枝峰下,與張蒼水墓相鄰。墓為青石圓形,上堆封土,以水泥封頂呈券形,四周植龍柏。碑文“章太炎之墓”係1915年章太炎自篆。1988年於墓道旁新建章太炎紀念館。與章太炎墓遷至西湖頗為相似的是“鑒湖女俠”秋瑾之墓,她生前來西湖時,曾手指西泠橋方向,神色嚴肅道:“身入革命門,總有犧牲者,若能葬身那裏,墳鄰嶽王墓,為福多矣!有朝一日為革命捐軀後,就請為我成全。”於是,雖然曆經波折,她最終“埋骨西泠”的願望也終於實現。如今跨過西泠橋,就能看到秋瑾凜然正氣的立像,一旁就是她的墓葬。西湖邊的名人墓葬實在太多,蘇小小、徐錫麟、陶成章、黃賓虹、蓋叫天、蘇曼殊……他們的最終歸宿,都在三麵環山、層巒疊翠的西湖之濱。

四照閣位於西泠印社最高處。原為宋代古跡,始建於宋初,為都官關氏之別業。舊閣在現華嚴經塔處,年久閣廢。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閣。“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風荷。兩峰夏雲排闥送青,兩湖春漲拍岸澄碧。”1924年,印社建造華嚴經塔,遷閣於現址。門楣上掛有西泠印社顧問、著名書畫家謝稚柳所題“四照閣”匾額。兩旁楹聯“盡收城郭歸簷下,全貯湖山在目中”由印社副社長劉江篆書。閣內還掛有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八十八歲時所書“高閣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之楹聯。

人天廬位於丁家山,又名康莊,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在此獲地,因而建立別業。據《西湖新誌》卷八所述:“為南海康有為別業。沿徑而上有岫筠亭,最高處有屋三楹,額曰‘開天天室’,其地即蕉石山房遺址,頗多奇石,亦湖上一勝區也。”建築中西合璧,屋中多古玩、字畫。康有為逝世後,此地歸公有。今為西湖國賓館之一部。

水竹居位於丁家山,前身為甘園遺址。《西湖新誌》卷八:“在丁家山前,為香山劉學詢別業,俗稱劉莊。落成之始,粉黛列屋,最稱宏麗,旁有家祠。” 50年代保持莊園原來之庭院布局重新設計,園內建築大都修改,保留之遺跡有進莊石橋上欄杆,原會客室外湖中鐫有“鬆島長春”碑石和小島,水竹居舊址上新建綠竹長廊。80年代後,改名西湖國賓館,接待遊客。

紅櫟山莊在蘇堤南端,亦稱豁廬,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造,為邑人高雲麟別墅,俗稱高莊。莊內植春柳,四圍亭台環之。園景以春竹、夏荷、秋菊、冬梅出名。園內園外互相映襯,湖山秀色一覽在目。可惜抗日戰爭杭州淪陷時,莊屋被毀,隻剩藏山閣一處。現已歸入花港觀魚公園。

蕉石鳴琴位於丁家山劉莊內。山上有秀石林立,狀似芭蕉,清雍正九年(1731年)辟磴道,建亭閣,題額“蕉石山房”。磴道南壁卓立如屏,有石床、石幾。《湖山便覽》有言:“泠然虛應,雅宜鼓琴。”

放鶴亭和林和靖墓位於孤山東北側,為紀念宋代著名的詩人和隱士林逋而建。他一生酷愛種梅和養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被傳為佳話。放鶴亭最早為元代郡人陳子安所修建,明嘉靖年間又加以擴建。現在的放鶴亭是1915年重建的。平台寬闊,欄杆精巧。亭內有聯,有曰:“水青石出魚可數,人去山空鶴不歸。”林和靖墓在放鶴亭左,南宋時建四聖延祥觀。相傳元初墓遭盜挖,棺中隻有一支白玉簪。1964年墓被夷平,後又重新恢複。

嶽王廟、精忠園、嶽飛墓等。嶽飛墓和嶽王廟位於西湖之北棲霞嶺南麓,是西湖名人陵墓中最著名的一處。為紀念抗金英雄嶽飛而建,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曆代迭經興廢,現存格局於清代重修後基本形成,分為墓園、忠烈祠、啟忠祠三部分。嶽飛的墓園為精忠園,紅牆環繞。墓闕渾厚而莊嚴,照壁上刻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墓道兩側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馬、石虎和石羊,石俑三對正中便是嶽飛墓,墓碑上刻著“宋嶽鄂王墓”,左邊是嶽雲墓,墓碑上刻著“宋繼忠侯嶽雲墓”,兩墓保持宋代的式樣。墓道階下有陷害嶽飛的四個奸臣秦檜、王氏、萬俟咼、張俊跪像,“文化大革命”時鐵像失蹤,1978年恢複。嶽飛墓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敷水泥,“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79年修複。

端友別墅、汾陽別墅。位於楊公堤臥龍橋畔,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最初的主人為杭州商人宋瑞甫,因此莊園俗稱宋莊。民國期間,轉賣給汾陽籍貫人士郭氏,由此改稱汾陽別墅,俗稱郭莊。園內以水池為中心,環水為榭,曲水與湖水相通。《江南園林誌》曾說此地“為武林池館中最富古趣者”。

羅苑位於孤山路,建於民國七年(1918年),是猶太商人哈同以其妻羅氏而取名的別墅,俗稱哈同花園。民國十六年(1927年)以洋人產業不宜占據西湖而收歸國有,移作學校宿舍。1959年改建,歸平湖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