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蒼水先生祠及張蒼水墓,在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張蒼水被追諡忠烈,修墓立祠。民國元年(1912年),曾移作西式祠堂。墓碑上刻有“故名鄞蒼水張公墓”,東西兩側分別為與他同時被捕殉難的楊冠玉和羅子木墓。墓左前方還有張蒼水先生祠。祠堂是一座白牆黑瓦的仿明建築,正廳有張蒼水先生像,高3米,四壁牆上掛有八幅壁畫,追述了張蒼水從少年到就義的悲壯一生。
蘇小小墓、慕才亭位於西泠橋畔,是舊時文人經常以詩文吟詠到的地方。蘇小小是六朝南齊時著名歌妓,貌絕青樓,才技超群,當時莫不稱麗。常坐油壁香車,年十九咯血而死,終葬於西泠之塢。後人於墓上覆建慕才亭,為來吊唁的人遮蔽風雨,亭上有程曾洛題寫的楹聯:“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鑄金。”圖中的橋為帶有橋門的西泠橋,橋門於辛亥革命時拆除。
葛蔭山莊在西湖葛嶺,與孤山隔湖相望,主人為洞庭葛氏,初建於民國時期。中國式庭院建築,圍廊曲院,布局不凡,是放眼看湖的好地方。現在的鏡湖廳位置,原來就是葛蔭山莊。
張公祠背倚寶石山,鄰近斷橋。祠初立於清光緒九年(1893年),“祀清張勤果公曜”。《西湖新誌》載:“樓一角,額曰‘水明’……獨擅內外湖之勝。”後在原址上建望湖樓。
浙江先賢祠位於湖中島嶼小瀛洲上,麵對島上的九曲橋。原為清彭玉麟的退省庵,後改為彭公祠。民國元年(1912年)改定祠祀,祀黃宗羲、呂留良、齊周華和杭世駿等四人。
錢王祠位於清波門外柳浪聞鶯旁,最早立於五代後梁乾化元年(吳越天寶四年,911年),係吳越國開國君主錢鏐的生祠。北宋熙寧年間,祠改建於龍山妙因院。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祠再建於清波門外,俗稱錢王祠。民國時期,祠破敗不堪。1958年時竟改為動物展覽用。1978年後歸入聚景園。
功德坊位於錢王祠(原表忠觀)前,臨湖而立。清雍正五年(1727年),李衛於表忠觀前建石坊,題額“功德坊”,高聳湖岸,與祠宇花木相掩映。清雍正《西湖誌》卷四:“祠前表以石楔,題曰‘功德坊’,俯臨湖麵,沙堤平坦,約數十畝,垂楊披拂,望如煙絲。萬綠中丹宮碧殿掩映林表。每當旭日初升,霞光絢爛,湖波蕩漾,曉霧迷離,恍見風馬雲旗,昭回肸蚃時也。”“文化大革命”初期,石坊被拆除,石坊旁的荷花池也遭填沒。
血園位於西湖之西南的南高峰半山腰,為北伐戰爭期間攻克江浙的陣亡將士之墓。西式牌坊上額書“碧血丹心”四字。今已不存。
於謙墓位於西湖西南的三台山下,是西湖另一著名的名人墓葬之一。於謙是明代重臣,和嶽飛、張蒼水並稱“西湖三雄”,後以“謀逆罪”被殺。天順二年(1458年),他歸葬三台山下的祖塋。明萬曆年間,墓重新修葺,陵地擴大。墓園有亭和立像。墓前立“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諡忠肅於公墓”碑一方,“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 1982年重修時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重書。
梁墓。在葛嶺南麓,鳳林寺東側,隔湖與孤山相對。梁詩正,係清代大臣和學者。逝世後歸葬西湖。墓側有祠堂,規製宏麗。鹹豐年間墓、祠毀於兵燹。其餘部分遺址今為鏡湖廳。
剔蘚亭位於西泠印社鴻雪徑上端,與四照閣相鄰,建於1915年。“剔蘚”一詞語出唐代文學家韓愈《石鼓歌》中“剜苔剔蘚露節角”,大意是隻有把蒙在石碑上的苔蘚剜剔幹淨才能看清碑上的文字。
秋雪庵位於今西溪濕地,舊時此地多寺觀小庵。秋雪庵原名資壽院,南宋時初建。清末民國初年一度祀浙中詞人,後逐漸頹敗,新中國成立時尚存。
徐錫麟,近代民主革命家,民國元年(1912年)靈柩迎回西湖安葬,建陵園,最初位於孤山東麓。同葬的還有一同遇難的陳伯平、馬宗漢。1964年,徐錫麟墓及同葬的陳伯平、馬宗漢墓被分藏三壇,遷雞籠山。墓碑同時隨遷,墓表藏於勞動路孔廟內。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墓遭破壞,碑石無存。1981年9月,遺骨由雞籠山再遷風篁嶺南天竺原演福寺舊址。
秋社又名鑒湖女俠祠,係紀念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而建,位於蘇堤跨虹橋東側。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秋瑾靈柩幾經磨難歸葬西湖西泠橋畔。民國元年(1912年)建秋社以為紀念。後漸毀,曾被征用做學校。今已不存。
馮小青墓位於孤山北麓,明代人,嫁到武林,後幽居孤山,喜讀林逋詩文。民國初,“南社”代表人物柳亞子曾募資修建墓、亭,並附葬善演馮小青事跡的伶人馮春航。1955年,墓平亭留。
春暉別業位於蘇堤之南今花港觀魚公園內,麵小南湖,臨水有亭,亭下有橋,跨數十丈。前身是小萬柳堂,係清光緒年間無錫廉氏私園。民國十年(1921年)轉手蔣氏,俗稱蔣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