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哈列耶娃和莫斯科語言大學(1 / 3)

伊琳娜·伊萬諾夫娜·哈列耶娃(ИринаИвановнаХалеева),1946年生,俄羅斯語言學家,教育學博士,莫斯科語言大學教授,俄羅斯教育科學院院士,統一俄羅斯黨黨員,1986年起擔任莫斯科語言大學校長至今,已連任五屆。

伊琳娜·哈列耶娃從1986年起擔任國立莫斯科語言大學校長,迄今已27年,在我們已知的俄羅斯高校女校長中,她任職的時間最長。這27年裏,俄羅斯經曆了戈爾巴喬夫改革、蘇聯解體及解體後葉利欽主政下的轉折時期、普京時期、梅普組合時期、新普京時期,國內政治風雲變幻,經濟跌宕起伏,文化界同樣是多事之秋。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中,哈列耶娃何以能屹立不倒,她又是如何帶領學校衝破重重險阻前進的?作為外國人,我們不自信能找到答案,不過我們希望能找到一些線索。

在講述哈列耶娃及其治校方略之前,我們覺得有必要先熟悉一下莫斯科語言大學,她的曆史、現狀和在整個俄羅斯高等教育體係中的地位。這對於我們理解哈列耶娃的理念和作為至關重要。

外語教育重鎮

莫斯科語言大學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804年,當年沙皇亞曆山大一世下令創建了莫斯科皇家商業學校。1806年,學校被安置在奧斯托仁卡街前莫斯科總督彼得·耶羅普金將軍的官邸中,這幢樓房從此成為學校曆史的見證,今天它仍然是莫斯科語言大學的主樓。

莫斯科商業學校存在了100餘年,但是,1917年俄羅斯先後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隨後整個國家又陷入了內戰,學校不複存在。1930年,即革命13年後,根據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人民教育委員會的命令,在莫斯科商業學校舊址創辦了莫斯科新語言學院。這個時間後來被作為學校的正式創辦時間,並於2010年隆重舉辦了學校80周年校慶。

這一事實表明,1930年在這座古老的建築裏創辦的是一所全新的學校,而不是帝俄時期商業學校的複興。不過,新學校與老商校之間的聯係不僅僅在於使用了同一幢建築。最初莫斯科商業學校主要培養懂外語的商人,教授英語、法語、德語和拉丁語。這奠定了學校發展的基調,在商校100餘年的曆史上外語教育始終占據最突出的位置。而蘇聯時代創辦的這所新學校是一所專業的外語院校。因此可以說,位於奧斯托仁卡街的那所古老建築一直是培養俄羅斯外語人才的搖籃。

學校曆史上曾經數易其名。建校5年後學校就更名為莫斯科新語言師範學院,隨後又使用過國立莫斯科外語師範學院、國立莫斯科第一外語師範學院、國立莫斯科莫裏斯·多列士第一外語師範學院、國立莫斯科莫裏斯·多列士外語學院等校名。1990年,即蘇聯解體前夕,學校拓寬了培養方向,增加了專業設置,獲得了大學地位,始用現名國立莫斯科語言大學。不過校名無論如何更迭,都始終鮮明地體現了其“外語”、“語言”專業院校的特點。

蘇聯時期,學校主要培養大學外語教師和翻譯。經過數年發展,到1973年時莫斯科多列士外語學院已經具有很強的外語教學和科研實力。當時學校有專門培養教師的英語、德語、法語三個師範係,另有一個翻譯係,培養11種歐洲語言的翻譯人才。此外,學校設有大學外語教師進修係、外交人才語言培訓係、夜校、函授、師範班、翻譯班等專門培訓部門,計44個教研室,包括口語實驗室在內的6個教學、科研實驗室。學校教師隊伍超過了750人,其中33名教授和博士,250名副教授和副博士,具有博士、副博士學位授予權。學校在1930—1972年間為蘇聯培養了20000餘名高級外語人才,成為蘇聯外語教育和研究的重鎮。

一直以來,學校都是俄羅斯最受歡迎的文科院校之一,這與其強勁的外語及相關方向的實力直接相關。蘇聯時期,外語專業有著獨特的吸引力,因為掌握了外語就意味著有了比普通人更多出國的機會。在封閉而物資相對匱乏的蘇聯社會,出國工作、出差正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因此翻譯成為最讓人羨慕的職業之一。作為專門培養翻譯的外語學院,學校的吸引力可想而知。蘇聯解體後,在商業化大潮中外語獲得了新的魅力,除了傳統的在外交等政府部門任職外,外語專業人才往往與大公司和高薪酬聯係在一起。作為外語專業培養的最佳學府之一,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莫斯科語言大學都能吸引到最好的生源。

在80餘年的曆史中,莫斯科語言大學培養了許多有著深厚語言文化功底的優秀人才。俄羅斯外交、軍事、商業、新聞、文化教育界等都有許多優秀人物出自該校,比如俄羅斯前外交部長伊戈爾·謝爾蓋耶維奇·伊萬諾夫,俄羅斯通訊與大眾傳媒部前部長伊戈爾·奧列格維奇·肖格列夫,著名語言學家尤裏·捷列尼科維奇·阿普列相,莫斯科大學新聞係前係主任、現任係主席亞申·尼古拉耶維奇·紮蘇爾斯基等等。

需要特別提到該校的軍事培養項目。自1930年建校起,學校就承擔了為武裝力量培養外語人才的任務。這個傳統保留至今,主要培養英語、法語、德語等8個語種的軍事翻譯人才。軍事訓練在三、四年級進行,有意進入軍事培養項目學習的二年級學生需在5月至7月間遞交申請,通過選拔後方可在高年級獲得此項專門培養的機會。學生通過考試,畢業時就可直接獲授預備役中尉軍銜。

許多出身語言大學的著名的國家領導人、社會活動家、學者都接受過軍事訓練,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前通訊與大眾傳媒部長肖格列夫、前外交部長伊萬諾夫、前任國防部長伊萬諾夫,以及莫斯科語言大學校長哈列耶娃、副校長岡恰連科等等。

拓寬與轉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蘇聯解體以來學校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這首先表現在規模的擴大上。時至今日,莫斯科語言大學教授的外語語種35個,涵蓋了歐洲和東方國家的所有主要語種,並逐步開設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獨聯體國家的大部分主要語種,在校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達一萬餘人。學校下設11個係、6個學院,另設有18個獨立教研室、23個語言文化中心。學校目前有1300餘名教師,其中包括許多享譽世界的學者、教授。70%的教師擁有職稱、學位,其中包括500名副博士、副教授,200名博士、教授,師資力量相當雄厚。團隊工作高質量的證明之一就是,語言大學年均出版200部學術專著,以及針對俄聯邦中小學、高校的教材和科學手冊。

規模的擴大隻是學校發展的外在表現,轉型期以來學校最根本的變化是擴寬了教學、科研的領域,從一所以培養外語教師、翻譯為主的外語專業學院轉變為文科綜合性大學。學校除了語言學等傳統的優勢領域外,還設有新聞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法學、神學等不同學科,目前共有31個專業及培養方向。學校培養的是複合型人才: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二門以上的外語,同時至少修習一個專業。

轉型期語言大學的另一項令人矚目的成就是積極開展對外合作。作為外語類高校,學校自然要建立廣泛的對外聯係,不過近年來顯得更加活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其一是積極參加歐盟、上合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教育、語言項目;其二是與國外高校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關係。目前,莫斯科語言大學已經與美國、西班牙、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中國、韓國、日本、土耳其、加拿大、保加利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突尼斯等世界上35個國家的78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並設置有國際獨聯體語言學院、孔子學院、德國語言及文化中心、西班牙語言及文化中心等多個合作教學、研究機構。

學校在與國際組織、高校的合作中承擔的任務是雙向的。一方麵,在與國外高校的合作中,學校可以近距離接觸國外語言教育的經驗,充實自身的理論和實踐;而且,通過設立相關對象國語言文化中心,讓學生可以直接接觸相關國家的文化、傳統,為外語教學、研究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渠道。另一方麵,學校努力在對外合作中鞏固、發揮俄羅斯語言學界的地位和影響。此外,學校還積極扮演著俄語及俄羅斯文化對外傳播的任務,這項工作主要是在獨聯體和上合組織成員國範圍內開展的。

後蘇聯時代,俄羅斯大批實力強勁的專業院校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也麵臨著曆史機遇,許多此類院校成功抓住了機遇,擴大了辦學規模,升格為大學,提升了學校的影響力。莫斯科語言大學近年來令人矚目的快速成長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今天的莫斯科語言大學已發展成為文科綜合性大學,在俄羅斯語言類高校中首屈一指,並進入了俄羅斯十所最優秀的大學行列。

學校的轉型和整體提升當然與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分不開,但其間一直擔任校長的哈列耶娃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一切都是在她的直接領導和主持下進行的。

“土生土長”的學者

伊琳娜·伊萬諾夫娜·哈列耶娃1946年出生於朝鮮首都平壤。我們對她早期的生活知之甚少,僅知道他的父親是蘇聯軍官,上校,當時是蘇聯393步兵師的一個團長。因朝鮮半島的複雜形勢這支部隊戰後留駐朝鮮。後來她的父親又被派往中國,伊琳娜隨父遷居中國東北,在中國生活了三年,並曾在遼寧錦州入小學讀書。這期間,她的弟弟出生在中國大連。在此後的成長過程中中國和東方漸漸淡出了哈列耶娃的生活,然而早年的經曆在她的心裏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東方始終沒有離開她的記憶和視野。

1964年,哈列耶娃中學畢業並考入國立莫斯科外語師範學院(即現莫斯科語言大學)德語係,專業是外語教學理論與語言學理論。自此,哈列耶娃找到了一生職業和學術研究的基本方向和舞台,她的人生從此與這所高校聯係了起來。從1969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哈列耶娃在她44年的職業生涯中從未離開過莫斯科語言大學,可謂是土生土長的語言大學人。

在這裏,哈列耶娃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著名學者、教授,其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語教學法、翻譯教學法、普通語言學和日耳曼學等領域,迄今已有著述100多種,其中包括:《外語話語理解教學的理論基礎》(1990,博士論文)、《翻譯培養中的世界圖景和基本詞彙知識》(1993)、《俄羅斯與歐洲——統一性與多樣性》(1995)、《俄羅斯語言文化——國際間相互穩定理解的基礎》(1996)、《衝突管理戰略的社會語言文化角度》(1997)、《語言與文化教學理論的性別方法》(2000)等。

哈列耶娃是培養跨語言、跨文化交際專門人才方麵知名的理論家和學科帶頭人,她創造性地提出了“第二語言個性”和“兩位一體的語言個性”理論。這一理論得到了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和俄羅斯聯邦教育部的肯定,成為新時期俄羅斯培養跨語言、跨文化交際人才戰略的理論基礎。

豐碩的學術成就為哈列耶娃在校內校外都贏得了很高的學術地位。1991年,哈列耶娃被評為莫斯科語言大學外語教研室教授,1999年4月15日起她入選為俄羅斯教育科學院正式院士。哈列耶娃還長期擔任著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博士、副博士答辯委員會主席一職。

在學術上取得成功的同時,哈列耶娃也逐漸走上了管理崗位,並最終擔任了學校的最高領導職務。最初,哈列耶娃任德語詞彙和修辭教研室教師,後來曆任翻譯係德語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學的副校長,1986年被推選為校長,之後在1989、1994、1999、2008年又連續四次全票蟬聯校長職位。在她的領導下學校升格為大學,也完成了戰略性的轉變,在複雜的曆史轉型時期發展壯大,成績驕人。

哈列耶娃在科研、教育事業上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近年來連續榮獲多項俄羅斯聯邦獎章。1995年,獲“俄羅斯聯邦榮譽”勳章。1996年,獲“俄羅斯高等教育榮譽工作者”獎章。1997年,獲“莫斯科850周年”紀念獎章。2000年,獲“效力祖國四級勳章”。2002年,獲“加強戰鬥聯合”獎章。2006年,獲“效力祖國三級勳章”。2007年,獲俄羅斯聯邦政府教育獎。2008年,獲俄羅斯東正教教會頒發的“神聖虔誠莫斯科丹尼爾公爵”勳章。2011年,獲俄羅斯教育科學院頒發的“科研優秀成果金獎”。

因為在國際教育合作中作出的傑出貢獻,哈列耶娃還贏得了多項國外榮譽。2002年,獲俄羅斯亞美尼亞人協會頒發的“金十字”勳章。2003年,分別獲得烏克蘭“奧利加女公爵三級勳章”和吉爾吉斯共和國“榮譽獎”。2005年,獲德國“一級軍官十字勳章”。2008年,分獲吉爾吉斯共和國頒發的“達納吉爾”勳章和“獨聯體國家首腦委員會獎”。

這位著名的學者、教育家、管理者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她的個性、教育與治校理念如何?她又是如何實施自己的治校方略的?作為外國人,我們當然不自信能夠給出全麵回答,下麵努力講述特別吸引我們的幾個方麵。

立足根本

縱觀20多年來莫斯科語言大學的發展曆程,我們特別注意到哈列耶娃治校方略中的三個方麵:立足根本,銳意進取,國際視野。

上文已經提到,莫斯科語言大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所語言類高等院校,一直承擔培養高水平語言類專業人才的使命。在新時期,保持特色並擴大固有優勢就成了學校建設的首要任務。蘇聯時期,作為主要培養大學外語教師和翻譯的專業院校,莫斯科外語師範學院在外語教育方麵盡管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但也有明顯局限,比如開設的主要是歐洲諸語種,專業門類也相對狹窄。哈列耶娃擔任校長後即開始在以下兩個方麵拓寬學校的教學、科研空間:一方麵,逐步增設語種,並優化語種的配置結構。現在莫斯科語言大學開設的語種已經增加到35個,其中包括了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文明體係中的主要語言。另一方麵,學校花大力氣優化了學科結構,學校開始向多學科綜合性大學的方向發展。

哈列耶娃積極為設置新專業創造條件。比如,為了設置電視新聞專業,學校與俄新社合作組建了一個教研室,並籌建了一個校內電視台。為此,哈列耶娃爭取到了國家“教育”項目的資助,購買了最好的設備。哈列耶娃的想法甚至進一步延伸,希望能最大程度地使用這個電視台,甚至將之培育成商業孵化器或者小企業。

在改革過程中,增加語種與拓寬專業領域兩個方麵又都不是孤立進行的,學校培養體係中的外語根基沒有動搖。其突出表現就是,莫斯科語言大學實行的是專業+外語的培養方式,所有的學生都要修習一門專業,同時,無論是語言類還是非語言類專業的學生又都必須學習兩門以上的外語。

加強語言基礎教育在新時代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作為語言教育、科研和文化中心,莫斯科語言大學主要目標是培養人文和語言類高級人才,全麵開展語言學、語言學理論與語言學曆史、文學史、教育學、社會學、法學和文化學等人文領域的基礎實踐研究。圍繞上述目標,學校確立了如下四項基本任務:

一是開展語言教育,促進社會精神和文化發展;

二是滿足俄羅斯對高級專業人才、科研和教學人才的需求;

三是加強相關領域基礎實踐研究;

四是構建高校教師培訓體係,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今,莫斯科語言大學是俄羅斯國內語言類大學中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高校。學校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翻譯等領域的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麵都處於領先地位。莫斯科語言大學是語言教學法聯合會的主導院校。俄羅斯和獨聯體範圍內200所開設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語言學與新信息技術以及語言學本碩專業的院校加入了該組織。哈列耶娃擔任著這個聯合會的主席職務。這從一個側麵說明了莫斯科語言大學在業界的地位和號召力。

莫斯科語言大學在相關領域擁有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科研活動的開展、項目的設置至今是以語言學及相關領域為核心的。不俗的實力使得學校有機會參與國內、國際多個重大項目。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創新項目“語言能力培養體係——俄羅斯發展創新的重要因素”,歐盟委員會的“歐洲語言教育”、“雙語教學”項目,還有俄羅斯國家級項目“性別的語言學研究”、“遠程外語教學”等,學校還參與了“世界語言大全”的編著工程。

依仗雄厚的實力,莫斯科語言大學積極向社會提供多層麵、多層次的教育服務。學校設有語言學校和培訓學院,開辦第二學位教育、繼續教育、進修班等,教學範圍包括人文科學、教育學、社會學、經濟與管理學、文化與藝術、旅遊及信息保護等。社會服務工作仍然體現出了學校的鮮明特色,繼續教育有40門外語類教學大綱課程、20多門與區域學有關的課程。

全麵提升

2006-2008年期間俄羅斯高等教育完成了一項重大工作。俄教育部組成了權威的評比委員會對全國大學進行綜合評定,主要指標首先是學校的創新能力及學校教育、科研、管理等成績的集中程度。經過嚴格的篩選,俄國內共推出了57所領先高校,這些高校將作為俄羅斯高等教育改革的火車頭,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發展的樣板。哈列耶娃認為入選高校最重要的優勢就在於創新能力。她認為,所謂的“知識歐洲”、“知識經濟”,所指乃是與相應能力和思考密切結合的活的知識,而非死的知識積澱,而且,這些能力和思考要適應新的時代和新的任務。高校作為國家知識重鎮,必須有高遠的計劃、創新的勇氣,以適應俄羅斯政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哈列耶娃認為,目前俄羅斯遠非每所大學都能承擔起這份責任,因此遴選是必要的。

莫斯科語言大學是唯一一所入選的語言類高校。該校勝出的主要支撐之一,就是其“語言庫”計劃。

這是一項雄心勃勃的創新發展計劃,旨在建成一整套教學、科研網絡。哈列耶娃希望通過這項計劃整合莫斯科語言大學乃至全俄及獨聯體國家的語言教學資源,實現學校的創新發展,並帶動俄羅斯、獨聯體語言類高校的發展。

哈列耶娃在接受《俄羅斯報》記者的采訪時具體介紹了此項計劃。莫斯科語言大學所有的係部、科研與文化中心都被納入了這項計劃,而且,該計劃也把俄羅斯乃至獨聯體國家合作院校的資源中心納入其中。該項目主要倡議和推廣使用三維教學體係,能夠使教學不僅融入到語言環境中,還要深入到對象國的人文環境中去。學生有機會進入虛擬空間,如同身臨其境,是在對象國學習語言,在與那裏大街上的行人交談,還可以領略對象國的風景和名勝古跡,從而創造出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在莫斯科語言大學的倡導下,有六所莫斯科高校使用三維虛擬教學體係。

該計劃主要包括三個子項目。首先是構建獨聯體國際語言與文化學院,使之成為聚合獨聯體區域語言類高校競爭潛力的組織,以適應21世紀的需要。其次是建立聯邦人才外語培訓中心,哈列耶娃希望把這個中心建成俄羅斯創新發展優先領域的語言類技術庫。最後是建成一個商業孵化器,利用IT資源,為外語教師培訓、進修和技能提高係統的創新發展提供科研和人才保障。上述每一項計劃都致力於整體上製定、實施新的教學計劃和研究計劃,這些計劃都由專門的IT設備保障。也就是說,“語言庫”這個概念既充分體現了語言大學的專業特色,又考慮到了各類教育、科研項目整體發展中的優先方向。

隨後,莫斯科語言大學又獲得2009-2013俄聯邦“創新型俄羅斯科研與科學教育人才”項目的資助。利用這一項目獲得的俄聯邦政府撥款,學校建成了兩個科研—教育中心。一個中心專注於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區域研究;另一個中心從事民族間及宗教間問題研究。

“創新型俄羅斯科研與科學教育人才”項目隻是一個大型國家級計劃的一部分,這就是2009年7月俄羅斯政府推出的國家“教育”優先項目。這個計劃為高等教育現代化設定了中期戰略規劃。配合這一項目提出了“國家研究型大學”的概念。哈列耶娃認為,這對提高大學在教育界的威望和地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是俄羅斯高校現代化事業的突破,因此,入選國家研究型大學就成了哈列耶娃及其班子的下一個目標。

關於如何遴選,哈列耶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哈列耶娃強調,現代化絕非僅僅意味著新技術和良好的物質基礎,而首先應該是人才培養中形成的新思維。據此,她提出了設置國家研究型大學的原則,即根據專業方向分層設置。哈列耶娃舉例說,對於航空專家的培養來說,就應該選取這個領域的主要院校,比如莫斯科飛行學院,或者國立烏法飛行技術大學,確立其國家研究型大學的地位。而一旦入選,高校就有責任帶動培養該領域專業人才和從事相關研究的所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