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曆史的天平擺向亞太的時候
專家論壇
作者:季平
歐亞集團在其一份有關2011年最高風險的報告中寫道:“2011年看來是這樣一年,在這一年裏,我們以往對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行的理解正在逐漸變成過時的東西。”[1]
這段話不僅反映了2011年的特點,更揭示了世界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和命運前所未有地與整個世界聯係起來。在此背景之下,世界的新的運行規律值得我們探討。
一個全新的樣板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材料顯示,20世紀70年代末,北美與太平洋彼岸的貿易第一次超過大西洋彼岸,這是全球的政治經濟重心開始由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地區的一個標誌。三十多年過去了,亞太地區的飛速發展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學術界關於亞太地區的討論越來越熱烈。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亞太地區經濟的耀眼表現和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更加強化了其在新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對於學者們而言,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並且對於未來有啟示意義:一、為什麼亞太地區會有如此長足的發展?二、一個崛起的亞太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關於亞太地區發展原因,學者們認識大體相同:客觀環境上,經曆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結束之後,亞太地區從殖民統治、侵略戰爭和意識形態鬥爭中走向獨立自主,擁有了相對穩定的國內外形勢和投資環境。同時,亞太地區有較為廉價且較高質量的生產要素,經濟基礎處於很低的產出水平,邊際產出較高。這些國家逐漸開放的市場和政策為生產要素釋放出很大的自由。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亞太地區的飛速發展幾乎是一種必然。
與發展原因相比,亞太地區發展的意義引起的爭論和思考更為豐富。首先,亞太地區的發展肯定意味著世界政治經濟的進一步向此轉移,但我想亞太地區的發展對於世界的影響遠比這一層麵深刻。亞太地區帶給人們的挑戰和思考應該是全新的:與幾個世紀前封閉的世界不同,現在的世界不但是平的,而且是通的,全球化形勢前所未有;與大西洋兩岸一脈相承的思想、文化、理念不同,亞太地區有著悠久而多樣的文明、多樣的宗教背景、多樣的社會政治經濟製度,因而,亞太的繁榮帶給世界的是一個全新的樣板。什麼是發展的前提?如何發展?是不是存在唯一最優的發展方式?有些國家和有些人曾經信奉的一些理念或某種共識在亞太地區受到了挑戰。
亞太的發展更像是一種多元共生、共同發展的樣板,為世界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思路,在探索當中為世界尋找新的更包容、更全麵的發展方式,建立新的更和諧、更公平的全球秩序而做出自己的實踐和創新。對此,越來越多的亞太國家變得自信起來,其中尤以中國最為典型。剛剛閉幕的中共十八大提出“在建黨一百周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共領導人還要求全黨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製度自信”[2]。
非擴張型文化
中國的自信來自於其政治決斷,也來自於其自身的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非擴張型的文化,但對於這一點西方國家,甚至是某些東方國家也不能準確理會。例如,在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的政策時,有人把這一政策解讀成一種別有居心的“隱藏實力,準備伺機而動”的狀態;後來,胡錦濤提出“和諧世界”的主張時,有人把這一主張與美國的“霸權”聯係起來,解讀成中國想“人為地製造某種秩序”。這些誤解的產生不僅僅是因為語言上的障礙,更多的是因為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中國講求中庸之道,“韜光養晦”中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謙卑(humble,《聖經》中所提倡的品質)和對內查找自身不足、完善自己的過程。西方向外推廣型且帶有拯救感的文化可能很難理解這個詞語中的中國韻味。而“和諧”一詞在中國人的語境中從來都建立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這樣一個前提基礎上的,根本不存在有意掩飾矛盾,強顏歡笑的意思。當然,這裏還存在著一個國際話語權和溝通能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