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政黨麵臨的社會思潮挑戰趨於增大
政黨世界
作者:石曉虎
新世紀以來,伴隨著國際形勢的深刻複雜變化以及各國內部社會政治生態的持續變遷,各國社會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蕩和影響增多,對不同類型政黨產生了重大而現實的影響。
不同社會思潮
對國外政黨的衝擊與影響
其一,“要麵包”“要工作”的訴求不斷增強,牽引政黨關注方向,也影響到政府的工作重點。隨著全球範圍內“兩製”鬥爭的弱化,各國民眾趨向務實,各類政黨開始更多的關注民生狀況,同時更加傾向於直接地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美國民眾發起“占領華爾街”運動,公開打出99%對抗1%的訴求,要求維護社會中下層利益。奧巴馬政府也注意借民意訴求之力,反擊共和黨的保守政策主張。在歐債危機背景下,歐洲普通民眾對就業、福利以及治安問題的關注顯著增多,往往將遇到的問題歸咎於執政黨和政府的無能,求新求變的心態高漲,為在野黨煽動社會抗議、抵製政府施政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在新興國家中,當前印度民眾對現狀的不滿上升,對執政黨的質疑增多,使得國大黨政府壓力上升。據印度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民調顯示,有50%的民眾認為通脹問題將惡化,有55%的民眾認為聯邦政府應對物價上漲負責,有24%的人認為應由地方政府負責,政府改善民生的壓力劇增。鑒於民生與政治問題結合越來越密切,不少國家政黨在競選中均提出了民本主義的口號,在執政之後也注意將民生問題納入首要考慮。
其二,“要發言權”“要參政”的呼聲持續高漲,促使不少國家執政黨轉變執政方式。在發展中國家,普通民眾已不再滿足於經濟的發展和民生的改善,而是公開反對傳統的家長式統治方式,要求更多地參與政治乃至政府決策的形成過程。在新加坡2011年大選中,不少年輕選民視人民行動黨的曆史功績為理所當然,對其缺乏心理認同感,不斷提出更高要求,主張更多的自由和話語權。行動黨在大選後決定,要因應社會變化,采取更加務實、靈活、民主、親民的執政風格,改進執政方式。在發達國家,社會大眾在反思資本主義危機時,一些人公開指出根子出在資本主義民主上,強調西方國家雖然表麵上宣揚自由民主,但是民眾有效表達政治意願的渠道在收縮變窄,民主赤字在擴大,他們要求建立一種社會大眾能夠普遍參與的民主製度。特別是西班牙青年在“5·15”社會風潮中公開要求進行真正的民主化改革,提出修改選舉法和政黨法,改變兩黨輪流坐莊的政治格局。但是西方主流政黨政要往往不願意正視這個問題,也不願意進行改革,反而竭力轉移視線,這就使得西方國家出現了傳統政黨不受歡迎、普遍衰落的問題。
其三,發展理念和路線之爭趨向激化,增加了政黨凝聚社會共識、科學製定政策的難度。一是發達國家保守主義和社民主義路線鬥爭激烈,使得執政黨難以形成有效反危機政策。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由主義思想在西方國家不斷膨脹並在客觀上促進了社民主義的轉型,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自由主義受到強烈批判,社民主義和其他左翼思想開始回潮,社會大眾也要求右翼政黨改變立場,更多關注社會公正。在歐洲,一些右翼政黨被迫作出調整,比如英國保守黨提出建設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法國人民運動聯盟也公開要求重建資本主義,但是從根本上看右翼政黨並沒有放棄自由市場思想,仍在為保守主義鼓勁並注意利用有利的政黨政治格局,積極引導反危機的理論與思想。二是部分發展中國家左翼與保守勢力的路線之爭不斷激化,導致政壇惡鬥不斷。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計劃經濟模式,社會分配模式傾向下層社會,獲得廣大基層民眾的支持。反對黨則旗幟鮮明地提出自由主義路線,並鼓動中產階級加入反對陣營,牽製政府施政。泰國為泰黨推行平民主義的發展路線,謀求通過增加流動性和藏富於民帶動經濟發展,但是中產階級反對此項政策,認為沒有考慮到中小企業主的利益,將危害到經濟的平穩運行並聯合民主黨等聯手與政府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