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以來歐洲政治社會思潮的新變化及其影響
焦點透視
作者:林蔚
歐債危機爆發三年來,歐盟盡管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措施加以應對,但仍無法阻止危機逐漸向歐元核心區發展,陷入經濟複蘇進程舉步維艱、政治動蕩不安、社會矛盾深化、價值理念嚴重消損的複合型困境,歐洲在經曆異常艱難的戰略調整期與反思期。
歐洲政治社會思潮
發生深刻變化
(一)歐洲衰落論、歐洲進入“失去的十年”等經濟悲觀論調蔓延。歐洲經濟短期內脫困的前景十分渺茫。一是經濟低迷,增長前景黯淡。據IMF預測,歐元區經濟2012年將繼2009年後再次出現0.3%的負增長,已經到了“二次探底”的邊緣。二是失業率居高不下。歐盟的平均失業率自2011年以來一直徘徊在10%的高位,西班牙、希臘的長期失業率高達25%,年輕群體失業率更是超過了50%。三是主權債務負擔依然沉重。歐盟及歐元區國家公共債務占GDP比重自2010年以來皆超過80%;2011年,歐盟各國財政赤字占GDP比重同比雖有所下降,但仍超過4%。四是結構性矛盾與深層次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歐元危機、增長危機及一體化危機正在歐洲內部惡性循環,交叉感染,嚴重拖累實體經濟發展;歐盟各國致力於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但成效有限,短期內難以承擔起推動新一輪經濟增長動力的重任。
歐洲各界普遍將危機視為歐元甚至歐盟發展黃金期的終結,悲觀情緒蔓延,歐洲衰落論擴散。“歐洲晴雨表”2012年下半年的報告指出,盡管越來越多的歐洲人認為經濟狀況最惡劣的時期已經過去,但仍有71%的民眾對本國經濟狀況持悲觀態度;據歐委會2012年10月底發布的報告,顯示經濟信心的歐元區經濟敏感指數已經跌到2009年9月以來的最低點;一些學者及歐洲央行的官員認為,“疲軟增長”是未來十年歐洲的“最好前景”,並也可能像日本一樣經曆“失去的十年”。
(二)反現行體製的論調高漲,政治體製麵臨信任危機。近20年來,推崇完全市場化、自由化的新自由主義逐漸侵蝕歐洲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中促進社會公平、維護勞資利益平衡的原則,導致歐洲國家內部階級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中間階層萎縮,貧富差距擴大,貧困人口數量明顯增加,政治格局日益向“資強勞弱”的方向發展,左右翼主流政黨競相與大資本聯手,為市場和金融資本服務,政黨政治日益演變成“選舉政治”,民主政治演變為“寡頭政治”。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政府紛紛以“救市”為名提出了巨額資金援助銀行計劃,慷慨救助金融壟斷資本,同時卻以“減赤”為名推行經濟緊縮政策,削減社會福利,罔顧嚴重的青年失業問題、中下層人民的窘迫生活狀況,進一步加劇了兩極分化,生存權益受損的普通民眾,尤其是年輕群體被迫對社會發起“暴力控訴”,抗議風潮、占領運動、罷工活動等席卷了歐盟所有國家。
以西班牙“5·15運動”為開端,社會運動的矛頭直指現行的資本主義製度,“沒有工作、沒有住房,沒有恐懼”的青年學生和失業者,不僅提出“反緊縮、反削減、要就業”等經濟社會訴求,還打出了“反對兩大政黨勾結”的政黨體製、要求變革現行政治製度、“實施真正民主”的旗幟,充分折射出歐洲民眾對現行政治體製的不滿,並引發了歐洲各界對重建資本主義製度的深層次思考。從2009年初薩科齊發起“新世界、新資本主義”研討會,到2012年達沃斯論壇以“大轉型:塑造新模式”為主題,以及《金融時報》以“危機中的資本主義”為專題發表係列文章,質疑資本主義、重建資本主義、“修正資本主義”的各種主張層出不窮。
(三) “全球化懷疑論”抬頭,反全球化、排外主義及疑歐主義等各種民粹主義極端思潮進入活躍期。麵對歐洲國際地位下降的現實,麵對危機引發的經濟低迷、失業增多、貧困問題日益尖銳及普通民眾生活水平下降的現狀,歐洲民眾中“全球化懷疑論”者人數不斷上升,全球化恐懼症的社會心理不斷發酵,民粹主義情緒上升。一是將歐洲視為全球化的“吃虧者”甚至是“受害者”,開放融合心態不再,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對資本全球流動的破壞性充滿警惕,對來自外部世界尤其是新興大國的激烈競爭心存恐慌,認為新興國家從全球化中撈取好處,造成了歐洲的經濟空心化、就業崗位流失,以及產品競爭力下降,媒體、智庫不斷炒作“全球經濟再平衡”與“再全球化”的觀點,並給新興國家亂貼“國家資本主義”標簽,以掩飾自身無力緩解危機的窘境。二是社會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度明顯下降,“多元文化失敗論”得勢。默克爾、卡梅倫和薩科齊都曾表示多元文化行不通這一觀點,默克爾宣布“多元文化社會已失敗”,卡梅倫則認為多元文化的舊政策鼓勵“隔離社群”,助長伊斯蘭極端主義。三是種族平等理念受質疑,對外來移民的擔憂上升,排外風潮不斷。法國強製驅逐羅姆人,並通過立法禁止穆斯林婦女在公共場所穿戴罩袍和麵紗,瑞士禁止修建清真寺宣禮塔,德、法等國則收緊《移民法》,加大了對移民強製融入當地社會的力度。德、英、意等國的“移民威脅論”抬頭,針對猶太人、穆斯林和普通民眾的暴力事件接連發生,“挪威大血案”更是震驚世界。四是疑歐思潮獲得一定發展空間。歐債危機造成了“歐洲內部的文明間衝突”,歐元、申根協議等體現一體化成果和水平的象征受到質疑,歐洲向何處去的爭論日趨激烈,疑歐情緒上升,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不到50%的歐洲民眾認為一體化對本國經濟產生積極影響,捷克、波蘭、西班牙認為“成員國地位是好事”的比例下降幅度為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