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洲明珠與美國全球戰略(1 / 3)

非洲明珠與美國全球戰略

焦點透視

作者:王春燕

2011年10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致國會的信件中提及美國將派遣100名左右的軍事顧問去素有非洲明珠之稱的烏幹達[1]幫助穆塞韋尼政府清剿上帝抵抗軍(Lord Resistance Army)[2]。2012年8月,美國國務卿訪問非洲七國,烏幹達是其訪問的重要一站,雙方就地區安全及如何打擊科尼的上帝抵抗軍問題進行了會商。

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烏幹達這顆“非洲明珠”雖然在20世紀70年代因獨裁者阿明殘暴的統治而一度失輝,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迫切需要在非洲建立自己的戰略根據地,進而尋求在非洲擴展的落腳點,而穆塞韋尼領導下的烏幹達無疑成為其選擇:烏幹達優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而穆塞韋尼卓越的執政能力又使烏幹達滿足和支持美國的全球戰略的需要。因此,烏幹達顯然亦成為美國對非戰略乃至全球戰略中的一顆明珠。

冷戰後美國對烏幹達

的外交政策的曆史演變

(一)1993—2001年:外交政策形成期

1995年8月,美國國防部發表《撒哈拉以南非洲安全戰略報告》,指出“盡管美國在非洲的利益不多,但美國致力於維持在該地區的主導作用”。此時,美國對烏幹達的外交政策具體體現在兩方麵:

首先,美國在索馬裏直接維和行動的失敗使其對非關係一定程度出現外交困境。美國政府為了打破該困境,於1996年10月發表了《應對非洲危機倡議》(Africa Crisis Response Ini tiative, ACRI)。根據該法案,截至1997年8月,美國至少為750名烏幹達士兵提供了維和培訓。[3]時至今日,烏幹達軍隊依然活躍於索馬裏維和任務中,成為美國貫徹這一倡議的“核心”國家。[4]

其次,1996年以來,美國視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裏亞和烏幹達三國為反蘇丹極端伊斯蘭主義的前沿陣地,每年向他們提供非致命性武器的軍事援助(Non Lethal Weapons Military Aid)。1997年,在美國的支持下,上述三國向蘇丹發動了一次秘密襲擊。[5]1998年3月,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烏幹達之際,指出美國在冷戰時期對非洲國家的政策主要從美蘇兩國對抗的需要出發,這對美國而言,將非洲忽視並遺忘的行為是錯誤的,故而此行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幫助非洲國家發展,其次是建立美非之間的友誼與合作夥伴關係。[6]美國將這一重要的講話發表於克林頓訪問烏幹達之際,體現了烏幹達在美國對非關係中的地位。

(二)2002—2008年:反恐戰略下的發展期

小布什以“9·11”事件為契機,開啟對外戰略的全麵謀劃與布局。2011年9月20日,小布什宣布,美國將開展一場與恐怖主義的全麵戰爭,建立以美國為領導的全球反恐聯盟。[7]2011年,美國的《愛國法案》(USA Patriot Act)中給出一份“恐怖主義清除名單”,烏幹達的上帝抵抗軍榜上有名。2002年,烏幹達政府出台了反恐法案,將本·拉登及國內的上帝抵抗軍定位為恐怖組織,這項舉措得到了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的稱揚。[8]在反恐問題上,烏幹達與美國保持一致,極力凸顯了自身在美國對非反恐中的重要作用。

烏幹達作為“美國在非洲最為緊密的朋友”[9]還積極投入到地區反恐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並得到了小布什的肯定。2007年10月30日,布什在白宮會見了穆塞韋尼。記者招待會上,布什隱晦地談到,美國與烏幹達將合作努力,順利實行南北蘇丹之間的和平協議。[10] 次年9月,穆塞韋尼再次訪問美國,布什又表示:“在眾多棘手問題上,穆塞韋尼都是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首先他在解決非洲地區衝突問題上非常有作為,對於他有力的領導,我表示感謝。”[11]布什總統時期,美國對烏幹達的外交政策主要從美國的全球與地區反恐戰略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