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經濟特性的曆史成因
世界縱橫
作者:周誠慧
1995年至2007年,西班牙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3.5%,經濟的快速增長掩蓋了過度消費、過度負債及生產缺乏競爭力等問題。2008年次貸危機席卷全球,2009年至2012年西班牙經濟持續衰退。為了刺激經濟發展,政府依賴加大公共支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卻又使西班牙深陷債務危機。透過久遠的曆史,我們能夠發現,這種社會支出與社會生產脫節的現象並不是現代經濟特有的。在西班牙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很多經濟習慣不斷得到固定和強化,深刻影響了西班牙的經濟價值取向。
危機凸顯的經濟特性
2007年之前西班牙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歐盟體係內歐洲經濟貨幣聯盟(UEM)的建立。統一貨幣帶來了利率下降,增強了投資者對西班牙經濟的信心。但是企業投資大部分集中在建築業和房地產業,也就是說,西班牙近年來經濟增長的動力帶有明顯的單一性。而且,在企業進行投資的過程中,信貸占投資總額的比例非常高。這意味著企業風險加大,一旦無法償還銀行貸款,產業發展就會出現停滯。
經濟的持續增長掩蓋了產業發展的高風險,也刺激了不理性的消費。2002年之後個人購房貸款顯著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房地產泡沫破滅,居民消費受到嚴重影響。隨著失業狀況的加劇,居民償還銀行貸款的壓力變大,違約行為不斷增多,銀行壞賬激增。居民購買房產的消費需求也受到極大抑製。這對建築業和房地產業的打擊是巨大的。
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政府麵臨的是亟須提振的經濟。由於身處歐洲統一貨幣體係之內,政府缺乏靈活的貨幣政策,隻能訴諸擴張性財政政策來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擴大的公共支出需要政府發行債券來籌集,而在市場投資者眼中政府的債務水平已經超出了可承受的範圍,市場融資變得極為困難。於是,市場利率被迫上升。此時又恰逢大量短期債務到期,利率的上升加劇了債務償還壓力,也加劇了融資難度,從而誘發了債務危機。
與此同時,歐盟敦促西班牙應該采取嚴厲的削減預算措施以有效控製財政赤字。按照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的要求,加入歐元區的國家都應將通貨膨脹和公共財政赤字控製在一定範圍內,以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西班牙麵臨的是兩難的困境,經濟的恢複和提升需要國家一力完成,但是又不能觸碰歐盟設定的底線。
掣肘的境況導致2011年底西班牙提前舉行大選。闊別政壇近八年的人民黨重掌政府。新政府推行了勞動改革、縮減醫療、教育等公共支出、再次提升增值稅率等措施來達到改善公共財政狀況的目的。這些壓縮民眾福利的措施引發了強烈的不滿,2012年3月出現了大規模的示威抗議。2012年5月西班牙第四大銀行Bankia由於房地產信貸業務較多出現了資金困難,迫使政府注資援救。9月初一些自治區因中央政府未及時回應援助償付地方債務的問題,出現不滿甚至政治獨立的要求。11月兩起因無力還貸遭銀行沒收房產的欠債人自殺事件迫使政府緊急立法,要求銀行暫緩兩年沒收房產。就連歐盟對西班牙政府2012—2013年緊縮財政的要求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軟化。
各種偶然事件促使西班牙所麵臨的危機持續發酵。雖然總體趨勢複雜多變,但是危機的根源卻清晰可見。經濟增長動力缺乏多樣性,生產者和消費者對信貸的過度依賴催生出經濟泡沫,而政府也隻能依賴舉債來調控經濟。事實上,無論微觀個人還是宏觀決策者都要受到經濟習慣、價值觀念等條件的製約。這些條件在西班牙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影響著每一個經濟參與者的判斷和行為。
曆史成因
西班牙從8世紀開始處於穆斯林的統治,穆斯林的商業傳統改變了羅馬時代農本經濟的結構。在反抗穆斯林統治的過程中,基督教王國主要倚重的畜牧業其粗放型的經營模式進一步破壞了農業生產提高的空間。15世紀之後美洲的金銀為西班牙迅速聚斂了財富,卻沒有為工業發展提供資本積累,而是在催生價格革命的基礎上推動了進口消費的增長,抑製了國內產業的發展。
一、穆斯林西班牙的商業躍進
穆斯林西班牙可以說是一個商業型社會。社會發展的動力主要來源於商業,商業活動的目的不再像羅馬帝國時代那樣僅僅供養城市,城市裏的商人獲取農業產品及手工產品主要不是用於消費,而是為了投入商業貿易的鏈條之中。借助連通西歐和北非的便利條件,穆斯林西班牙依靠商業貿易造就了8—10世紀的繁榮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