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3年1月國際形勢大事述評(1 / 2)

2013年1月國際形勢大事述評

每月大事

作者:當代世界研究中心

一、美國迎來奧巴馬“2.0時代”,將麵臨諸多挑戰

1月21日,奧巴馬宣誓就職美國總統。作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在第一任期內表現中規中矩。盡管美國仍在遭受金融危機困擾,但經濟保持了低速增長;結束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一定程度上平息了美國民眾對政府發動戰爭的不滿。奧巴馬在新任期內將麵臨諸多挑戰,一是重振美國經濟,這將是奧巴馬麵臨的最大挑戰;二是由於國內黨派激烈紛爭,需麵對兩黨製民主帶來的煩惱;三是在外交上,奧巴馬將繼續落實重返亞太戰略,同時又不能忽視中東地區的動蕩局勢,在平衡美國的亞太與中東戰略之間,奧巴馬將麵臨如何優化外交資源的挑戰。

奧巴馬的內政外交政策也有值得期待之處。一是在控槍、稅製改革等國內問題上,奧巴馬可能製定新政策,以彌補目前的政策缺陷。二是奧巴馬經曆第一任期後,對中美關係的複雜性、敏感性有了更深刻認識,在如何定位中美關係性質和內涵方麵值得期待,對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回應值得關注。

二、安倍內閣展開圍堵中國外交,中日釣魚島爭端持續緊張

安倍晉三組閣以來,在亞洲展開密集外交,配合美國圍堵中國的企圖彰顯。日本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出訪緬甸,承諾免除緬對日的30多億美元債務並繼續提供巨額借款;安倍派特使、前財務大臣額賀福誌郎拜會韓國候任總統樸槿惠,向韓釋放善意;外相岸田文雄訪問菲律賓、新加坡、文萊以及澳大利亞,與這些國家就加強海上安全和經濟合作等問題交換意見;首相安倍晉三對越南、泰國、印尼東南亞三國進行訪問。日本新內閣履新以來外交呈現兩大特點,一是被訪國家多為中國鄰國;二是中國在日本高官出訪中被頻繁提及,日本拉攏亞洲國家圍堵中國的意圖明顯。日本配合美國重返亞太戰略,鞏固日美同盟,妄圖利用價值觀外交、經濟外交、能源外交等編織對華包圍圈。然而,除菲律賓外,多數東盟國家對日本抗衡中國的呼籲表態謹慎,這些國家將經濟合作作為與中國交往的首要選項,政治對抗顯然不符合其利益,有悖於其平衡外交。

在安倍內閣開展密集外交的同時,日本與中國的釣魚島爭端愈演愈烈。安倍內閣對華態度強硬,再三揚言釣魚島問題無交涉餘地。針對中國公務船隻和飛機在釣魚島海域和空域的合法巡邏,安倍要求強化對釣魚島的警備。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罔顧事實,步步緊逼,導致中日釣魚島爭端不斷升級。日本以為有美國撐腰便可恣意妄為,但美國不會為維護他國利益而直接介入軍事爭端,多次警告和製止日本妄圖拉美國下水的圖謀。

三、法國出兵馬裏內戰,引發阿爾及利亞人質事件

馬裏局勢驟然趨緊,反政府武裝向首都進逼,馬裏政府岌岌可危。應馬裏過渡政府總統特拉奧雷請求,1月11日法國總統奧朗德派兵進入馬裏,幫助馬裏政府軍扭轉戰局。在法國號召下,馬裏的鄰國也紛紛出兵馬裏幫助穩定局勢。馬裏內戰充分暴露出部分非洲國家目前處於安全缺失的困境。這一方麵是因為政府治理國家不力,另一方麵是因為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內外聯動帶來嚴重威脅。盡管殖民主義時代已經成為曆史,但由於法國的長期殖民統治,馬裏對法國的依賴仍很強,至今仍將法國視為“保護國”。法國單方麵軍事介入馬裏,彰顯出“非洲憲兵”的角色。法國軍事支持馬裏政府並不僅僅因為兩國的特殊關係,維持並擴大其在馬裏的影響也是重要目的。近年來,法國一直將馬裏視為推行西方民主的“窗口”,馬裏國內局勢失控或領土分裂不符合其利益。需要指出的是,馬裏危機有其深刻的曆史背景,反政府武裝由不同政治訴求的多種勢力組成,且在民眾中有較大影響,單靠武力無法有效解決馬裏危機,必須同時借助政治外交和經濟手段。因此,法國的軍事幹預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馬裏國內存在的武裝衝突問題。

1月16日,阿爾及利亞東部的阿邁納斯天然氣田遭到伊斯蘭極端武裝組織襲擊,法國、日本等多國人質被劫持。阿政府態度強硬,派軍隊強攻營救人質,期間造成多國人質死亡。由於人質事件涉及的人數和國家眾多,引起聯合國及多國政府的密切關注。“基地”組織聲稱對此事負責,表示劫持人質旨在反對法國軍事幹預馬裏內戰。阿人質事件是馬裏內戰外溢效應的顯現,它暴露了部分非洲國家依然麵臨脆弱的安全環境,也說明恐怖主義勢力在非洲地區逐漸蔓延。鑒於巴基斯坦動蕩不止、西亞北非爆發“阿拉伯之春”、阿富汗和伊拉克尚未從戰爭中恢複元氣等諸多因素,從地處伊斯蘭世界東北端的巴基斯坦到伊斯蘭世界西端的馬裏,“不穩定之弧”呈現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