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際遇。在“祖國的需要就是個人誌願”的時代背景下,我當上了一名教師;“在祖國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專業”背景下,我又當上了一名編輯。
1965年4月,一個萬物生長的春天,我從江西來到北京,進入中國青年出版社開始做編輯工作,到2000年4月退休正滿35年(當然還得扣除史無前例的十年虛數)。退休之後,因為信賴,我為《青年文摘》看了十年校樣,為出版社審讀有關書稿;因為熱愛,我願繼續做些編輯工作,樂此不疲。在中國編輯學會工作十餘年中,編發簡報,編輯出版年會論文集、“未來編輯杯”征文獲獎論文集、國際出版學研討會論文集,以及2011年主持編輯《中國編輯研究》年刊等,做的也多是編輯工作。我把退休之後十餘年做的編輯工作,看作我的編輯生涯的一個延伸。
編輯職業是受人尊重的職業。人們說咱們編輯是“為他人做嫁衣”,是“水泥柱子裏的鋼筋”、“無名英雄”,都是稱頌編輯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行和默默奉獻精神。編輯的美德,被人廣為傳頌;編輯有“學”,卻少為人知。中國的編輯活動有悠久的曆史,有許多偉大的編輯家為傳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然而,長期以來沒有建立一門以編輯學命名的獨立學科。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出版事業繁榮昌盛,編輯學研究成果豐碩,一本本編輯學著作出版,編輯有學得到業界、學界和社會廣泛認同。如果說做教師有教育學,搞新聞有新聞學,那麼當編輯也有編輯學。出版業的發展,要求今天的編輯具有雙重知識結構,既要有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又要有編輯專業知識,為此,北大、清華、複旦、武大等一批高校創辦編輯出版學專業,培養了一大批中、高級編輯出版人才。編輯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版事業繁榮發展,也為中國編輯史書寫了新的曆史篇章。今天,編輯的地位空前提高,編輯功能大大拓展,複合型編輯、學者型編輯、專家型編輯越來越多,時代正呼喚編輯大師的出現。編輯是一項能把從事“編輯職業”與成就“編輯事業”聯係起來的工作。我為自己從事編輯職業而自豪,也為給編輯事業盡過綿薄之力而自慰。
不同的人生經曆對編輯有不同的感受。我當編輯最深的感觸是:做編輯工作能強迫自己主動地學習。有人認為,選擇了學習,也就選擇了進步。我還認為,選擇了編輯,也就選擇了學習。編輯家們說,編輯活動是選擇的活動、發現的活動、優化的活動、智能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應建立在學習活動基礎之上。如不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就沒有思想的高度、發現的眼光、優化的本領和創新的智慧。我的一些知識,多是在編輯工作中邊幹邊學得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編輯筆述》,也可以看作是編輯“學習筆記”。全書分五部分:“編輯述業”是我對編輯業務和編輯理念的學習和思考、實踐與探索;“學術述理”是我對編輯學術會議理論研究成果的綜合、歸納和梳理,是向業界、學界專家學者們學習的記錄;“作品述評”是我閱讀有關書刊和文章的學習心得;“人物述真”中介紹的是我心目中所仰慕和敬重的人物,是我學習的榜樣;“感事述懷”反映了我的人生經曆、人生信仰和人生感悟。
這本文集選收的文章,是在不同時期寫的,多是應約、應需之作。文章按內容聯係編排,而不以發表先後為次序。本文集選編完成之後,我想到我所熟悉的編輯家、出版家,想到我所敬重的師友,是否請他們為本書作序呢?考慮自己文章菲薄,便自個兒取消這個念頭。文章的淺陋,反映我的學識淺薄和筆力不足,我隻能根據自己的所學所知、所做所思,寫一點學習性文章自抒胸臆,借此表達我對編輯職業的由衷摯愛。
衷心感謝中國青年出版社支持出版。
歡迎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程紹沛
2013年1月23日於北京頤慧佳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