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盼得雲開見日時(1 / 2)

“文革”結束,中國大地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中青人也迎來了事業的春天,全麵恢複正常的編輯出版業務,企盼重現中青社昔日的非凡景象。

我們要求自己,當好精神食糧的生產者,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民族素質的培育者,社會文明的建設者。

——劉杲;

我在團中央“五七幹校”經過四年零八個月的“勞動鍛煉”,於1974年初回到北京中青社,到社會科學編輯室工作。在以後的歲月裏,我曆任編輯、編輯室主任、總編室主任、副總編輯,親曆了中青社從恢複到重振的曆史過程。可以回味的事情很多,這裏僅說三件。

《青年文庫》緩解“書荒”

十年動亂,廣大青年失去了正常的學習機會,渴望擁有知識讀物。為緩解十年動亂造成的“書荒”,給廣大青年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識教育方麵“補課”,滿足青年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迫切需要,中青社領導根據當時的情況,一方麵組織重印一批原有的優秀圖書和名著,一方麵進行調查研究,製訂新的出書計劃。其中《青年文庫》是全社出書的主幹工程。這套叢書以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為主要讀者對象。它的特點是:門類齊全,品種多樣,包括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方麵各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內容新穎,通俗易懂,符合鄧小平同誌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的“寫出並印出一批有新內容、新思想、新語言的有分量的論文、書籍、讀本、教科書”的要求;質量較高,有保存價值,收入文庫的書一般都有較高的質量和較強的生命力,能不斷再版和長期保存。這套書從1978年至1989年先後經過12年時間,共出版各種讀物120種,約2750萬字。總印數2987萬冊,平均每種印數為24.8萬冊。1991年,在蔡雲社長、闕道隆總編輯的主持下,從中選出45種出版《青年文庫》(精選本),又印行了2萬套。

由於這套書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可讀性和穩定性兼備的特點,因而受到了專家學者的好評和青年讀者的青睞。收入文庫的各類讀物,如《通俗哲學》《中國共產黨曆史講話》《形式邏輯簡明讀本》《政治經濟學簡明讀本》《中國史學名著題解》《簡明科學技術史話》《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外國文學名著題解》《漢字例話》《西方美術史話》等一批讀物,有的連連獲獎,有的一再重印,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通過編輯出版《青年文庫》,積累了出版經驗,探索了出版規律,彰顯了中青社圖書特點,強調了書籍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傳承作用。

“係列圖書”異彩紛呈

20世紀90年代,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形勢,中青社不斷開拓新的出書思路,把中青社長期形成的“綜合、基礎、入門、普及”的出書思路,調整為“多層次、多樣化、善交叉、重積累”的出書思路。1993年,胡守文任社長後,根據社會需要和中青社自身特點,提出“精品戰略”、“套書戰略”以及“通俗讀物經典化、學術讀物通俗化”的出版理念,確立了通俗讀物出版社複合式的內涵發展要求,出書結構作了調整,藝術類圖書、IT圖書、辭書、音像等過去短缺的出版門類閃亮登場,特別是各種門類的叢書、係列書呈現異彩紛呈的局麵。如人物傳記類《毛澤東之路書係》(4種),先後發行7萬套,獲第八屆中國圖書獎等多種獎項;中宣部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叢書》(10種),多次重印,獲1995年共青團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品獎;經濟類《走向國際市場叢書》(10種),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江澤民總書記題寫書名,李鵬總理、李嵐清副總理題詞,全套書獲首屆中國青年優秀圖書獎,並獲1993年全國十佳經濟讀物獎;文化類《中華文化集粹叢書》(15種),在首屆中國青年讀書節中被評為“青年最喜歡的書”,獲第六屆中國圖書獎;文學類《劉先平大自然探險長篇係列》(5種),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還有學術類《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化隨筆大係》,古籍類《中國典籍精華叢書》,自然科學類《科學焦點叢書》,藝術類《平麵設計師之設計曆程》以及《大視野文庫》《跨世紀青年文庫》等等,均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映。